2015年,本市将继续实行高考命题改革,虽然降低难度是改革方向,但高考还有着选拔人才的重要功能,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越来越不吃香,懂得把知识“活学活用”、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才有望胜出。高考复习已进入百日冲刺阶段,本报邀请到著名中高考培训机构精华学校的名师,为考生指点迷津。
政治篇:
强化重点知识的生活化解读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关注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会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语言,这部分知识主要集中在《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部分。前者从综合性角度考查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传播,后者关注主客观关系。
结合考试说明,强化重点知识的生活化解读和考法解读。如《经济生活》从市场和宏观调控两个角度合理配置资源;《政治生活》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角度创设情境,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不同主体打通单元知识,建立联系。
熟悉各类典型试题,总结做题的知识、思维错误。如熟练掌握曲线题、图形题、漫画题、引文题等的解题技巧,其中曲线类、图形类习题涉及范围主要是《经济生活》,考查角度一般为价格、消费、财政、对外开放等;漫画题、引文题一般在《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部分出现,常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场和解决问题办法。
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民生话题,特别是符合中学生生活实际,且有利于引领正确价值取向的时政热点。如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培育优秀品格等;关注《感动中国》、“双百”评选、北京精神文明创建具体实践活动等。
增加阅读的宽度和广度。关注《焦点》、《半月谈》、《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周刊》、《环球人物》等高端杂志,对与考点关联性大的新闻素材要精读,善于从不同知识模块解读信息;对于一般性新闻热点要泛读,了解基本形势、分析价值判断的角度即可。
历史篇:
构建论述题答案三段论模式
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对时序性与阶段性史实的把握。如给出事件与人物要知道时间,给出时间要明晰阶段性特点以及相关事件与人物等。
注重古今中外历史事件、人物与特点的比较,辨析异同。如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英法美德四种代议民主政体的比较;西方民主制度与现代中国协商民主制的比较等。比较项可以从主体、对象、时间、地点、途径(方式/工具)、内容、影响等方面入手。
加强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练习构建论述题答案的三段论模式,即在答题中按照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意义影响三个方向阐述,并强化一分为二与史论结合,培养自己叙述与评论结合的思维,在解读性题目中运用。
关注新史观、时政热点、社会文化史的历史知识,多留意能从这些方向切入情景、创建考题的知识点。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法治、协商民主、一带一路、价值观建设、传统文化、能源经济、党建廉政、中国梦、大国崛起、中日关系(甲午与抗战周年)、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等。
提升审题技巧与作答格式的规范性。如按分值与标点符号划分材料层次,将同一小题的不同问号分段作答,将答案要点化。
地理篇:
围绕中心整合区域和系统
从近年来高考文综命题形式看,地理大多以专题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合、拓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复习时应对学科内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和拓展,做到融会贯通。有适量的有针对性训练,从所给的材料、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设问主题,表达语言符合逻辑,适当采用地理术语,表达层次要分明。
具体方式包括三种:1、以时间为线索整合知识。地理事物往往具有时空分布的特征,特别是自然地理现象。可以整合某些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知识,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的季节变化—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考题往往不以教材的案例和知识体系为切入点,而以中心问题的形式设计情境。复习时可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有机整合。例如农业问题,可以从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3、以应用为中心拓展知识。试题注重用地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时要适当拓展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拓宽思维空间。例如水循环,可以扩展到城市化发展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解决措施等。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