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牛零食”为啥脏得不得了?
治理“不作为” 还靠“下猛药”
网购有风险 消费需谨慎
厚养薄葬才是大孝
城市规划建设 别老“拆了重来”
杜绝不文明行为 仅靠黑名单不够
对待校园腐败 要实行零容忍
乐极生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不作为” 还靠“下猛药”

 

在昨天举行的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到“究竟怎样才能解决官员不作为的问题”时,李克强严肃地回答: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

政府官员虽然开始笑脸相迎,却不为群众具体办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于是,群众评价政府办事不再是“脸难看,事难办”,而是“脸好看了,事不办了”。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可以说是当下群众对当官不作为的鲜明写照。

民谚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作为党政干部,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说害怕办事出错,担心办事会引来“经济问题”和“寻租嫌疑”,就采取不作为的态度,那就显然违背人民公仆的宗旨,也与政府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基本原则相去甚远。所以,将为官“不作为”视为腐败行为,不是没有根据的。

有人说:当官不做事,可以少给自己找麻烦。此话听起来有几分道理,却经不起细致的推敲——试问,只要依法依规办事,公私分明,不谋私利,一尘不染,当官有为,能给自己找什么麻烦?相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上班点个卯,一张报纸一杯茶,得过且过,聊以卒岁。对人对事睁一眼闭一眼,古人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则连钟也不肯撞一下,这样碌碌无为,站着茅坑不拉屎,对得起自己的俸禄吗?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托吗?

所以,为官“不作为”,从本质上就是官员们一种为自己苟且偷安提供的借口罢了,不仅不能成为一种“护官符”,而且应明确视为一种“耻辱牌”。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指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他曾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他还曾尖锐指出,“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可见,对满足于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不作为官员,应当下决心采取坚决的措施。

当前,一些地方对那些庸碌的不作为官员的惩戒,还只是采取思想教育、自我反省、领导谈话等和风细雨的办法,但“三年之病须求七年之艾”,对于这样的官场沉疴,那种温文尔雅的“银翘解毒丸”显然是无济于事的。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对此种官员严肃问责,在下以为,这种“严肃问责”的治疗方法,至少应当包括“下猛药”、“动手术”甚至“物理切割”等硬手段,对于那些“表面不出事,实则误大事”的官场“老病号”,应当实行清理,让他们“腾位子”、“脱帽子”,甚至直接遣送“回家种红薯”。

考评官员的勤政状况,不能仅仅凭借上级部门的内部评语,还应当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评价。如果群众对某地官员办事总是不大满意,就该“查查病情”、“找找病根”了。

□周兴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