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职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主席日记
为“三问”手表的研制 三个月内拆了十余次
■职工日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振岭:
为“三问”手表的研制 三个月内拆了十余次
北京手表厂 技术中心主任 赵振岭
 

28岁,职高毕业,在加入北京手表厂之前,毫无制表经验,赵振岭依靠着他认真细致的工作、刻苦钻研的态度和痴迷于手表事业的精神,已经成为了手表厂内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他设计制造出的中国首只陀飞轮三问表和在世界上首创的“无极”三轴立体陀飞轮机芯,帮助他奠定了在中国手表行业的地位,可以说,目前的赵振岭已经是中国最年轻的钟表大师。

空闲时间看书自学

在刚刚毕业的时候,赵振岭并没进入钟表厂,而是在琢磨自己的小生意。那时他已经准备好开办一家修车铺进行创业。但最终他还是没有顶住家人的劝说,被介绍到了手表厂工作,那是在2004年,当时他18岁。

进厂之后,年龄不大,工作经验不多的赵振岭被安排成为洗条纹工,每天的限额是600个。工作的内容很简单,每天他需要将机器压出来的半成品,用小刷子把依附在上面的毛茬儿给清洗一下,简单而重复。别人都是在手边放把刷子,洗完一件,伸手拿过刷子清扫。赵振岭觉得费时间,便在房顶上钉了钉子,将刷子挂在面前,抬手就能扫到。这个小创新,帮他每天都能超额完成200件。

部门领导见识到他的发明之后,便觉得他脑瓜子比其他职工要灵活,而且年轻,学东西快,这样就把他放置到了数控车间,让他跟厂家的人学习数控机。赵振岭介绍说:“只要进行完编程,数控机就不用管了,这样给了我更多的时间进行对手表的钻研。”

刚开始,赵振岭仅是拆拆闹钟,明白一些简单的钟表原理,之后他就找到厂内手表方面的老师,向他们请教沟通。赵振岭说:“当时在设计室工作的王忠老师给了我一本叫《精密计时仪器》的书,每天只要不怎么忙,我就看书,不懂就问他,一来二去,这本书也让我看明白了。”

研究三问表,来来回回拆了十多次

“三问表在国外得买好几百万,而国内却没有厂家能够生产,这次要轮到我们创造历史了。”师傅张又旭对赵振岭说。

何为“三问”表,在使用者拉动发条之后,大大小小的零件通过相互工作,从而为使用者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行准确的报时。

就像师傅说的,中国没有任何一家手表企业掌握三问技术,因此张师傅拿来的三问怀表便成为了赵振岭唯一的“救命稻草”。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拆才能学到其中的工作原理。就这样,三个月内,赵振岭不计其数的拆着这块三问怀表。他介绍说:“每一遍和每一遍拆的用意不一样,例如,第一遍拆要了解三问表的工作原理和零部件的相应位置;而第十遍拆便要精确到每个零件的工作细节。”

在这样细致的研究之下,赵振岭和他的团队在一年半后,完成了对三问表的研发,参加了瑞士巴塞尔的钟表展。

□本报记者 王卓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