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1954至1957年,我在原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读中专。这所学校就是现在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
当时,正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市里很重视该校,不仅由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校长也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公侠兼任(后为张若萍)。为了快速培养建设人才,学校的建制只有短短3年,我学的是工民建专业。3年里,我们不仅要学习建筑设计、规划、制图、施工、房屋构造等几十门功课,还要安排时间到工地实习,参加实践活动。尤其是毕业前夕,每个人都要完成一整套毕业设计,时间之紧,课程之多,学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海淀区一座小型招待所。要求根据任务书给出的各种原始资料,在一个月时间里,完成建筑方面的部分图纸,结构方面的计算,施工方面的组织设计。图纸最少要画10多张,说明书50余页,图纸要求整洁、规范,说明书每一个字都必须用标准的长仿宋体书写,整个设计要充分体现当时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适当照顾美观”。
我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终于按照要求,按时按量完成了任务,指导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成绩被评定为5分。这份毕业设计作为优秀范本,曾一度被留在学校展览室,供校友学习参考。
时光飞逝。如今,我已从当年18岁的芳华青年变成了76岁老人。这份毕业设计已被我保存了58年,我是如此的珍惜,因为它见证了我那段学校生活的历史,留住了我曾经的风华正茂,记载了我们那代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何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