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建高楼大厦,就是搭个窝棚或修条便道,谁也不愿把它建在地震断裂带上或洪水冲积的地方。而专业规避这些因素的人就是地质勘察工作者,市地质调查研究院36岁的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贺文静便是其中的一员。
2002年大学毕业后, 贺文静和几位同学到单位报到的第二天就来到素有“温泉古镇”美称的小汤山,开始了他的地质勘察生涯。此时,所有的奥运基础设施刚刚起步,急需他们一展才华。在军都山、云蒙山及平原地区勘察过程中,他从实习生开始,3个月后就当上了工程主持人,次年又担任甲级勘察项目工程主持人。
G111国道河防口—汤河口段改建工程Ⅱ段位于怀柔区云蒙山一带,面对这个12公里的公路、20座桥梁、2条隧道的初勘、详勘项目,作为副项目负责人的他和同事采用地质调查、电磁、钻探等方法,准确地探测了青石岭断裂的展布位置,并将隧道围岩类别进行精准分类,从而为单幅全长3333米、采用双隧道设计标准设计的分水岭隧道顺利穿越了多条断层破碎带提供了前提保障。其地质勘察报告,也因此获得北京市地质科技三等奖。
近些年来,他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工程地质勘察转移到区域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等综合性地质工作中。他历时400多个日日夜夜主持并完成的昌平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项目,在市地勘局公益性地质项目评比中名列第一,且获得了2012年度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2013年成为北京市评标专家后,现在他正朝着复合型地质专家快步向前。
□本报记者 赵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