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西施故里,这里自古以来就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受到诗人的吟唱。羊年新春,我们一拨驴友走进了西施的老家——浙江诸暨市。
但见满目青翠,道路齐整,村里全是别墅洋房,乡野里泛着薄雾轻烟。好一派幸福农村景象!“宁要青山绿水,不要受污染的GDP。”46岁的沈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杭海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对记者说。
沈河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这里与浙江的众多农村一样,先前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沈河村地处山乡,资源贫瘠。“除了山上石头多,实在没有什么经济资源。”陈杭海先前当选过两届村委会主任,去年起担任这里的村支书,说起家乡的家底,自然如数家珍,“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们村建起了一大堆水泥厂、石灰窑、砖瓦厂。”
水泥厂和石灰窑,来钱快,但污染来得也快。很快,当地村民发现,兜里的钱袋子确实鼓起来了,但瓦蓝的天空不见了,清澈的小河不见了,碧绿的田野在褪色。“如果靠发展高污染产业赚钱,迟早会吞下苦果。”陈杭海介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上级的指导下,村里忍痛关停了一批小型水泥厂,石灰厂和砖瓦窑则一律关停了,只留下上规模的水泥厂,但必须进行技术升级达标。
沈河村的建材工业技术升级改造走在别人的前面,所以,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也走在别人的前面。“正因为明白升级改造不可避免,不如先走一步。”陈杭海说,“率先进行环保达标的沈河村建材企业老早地将产业转移到了安徽和湖南等地,因此也成为浙江参与中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军。”
去年,拥有1500名人口的沈河村人均年收入首次突破25000元,村里进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的时机也成熟了。很短的时间,沈河村建起了2座新农村公园,小公园里建有凉亭和健身设施,因为靠村口很近,很快就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乐土。
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沈河村一班人也曾四处取经,但最终发现不能照搬照抄,只能按照地方实际来设计规划。“我们村里提出了规划要超前合理,设计要具有村特色,建设要快捷便利的发展思路,从村民最需要的事情办起。”陈杭海说,村民的最大需要还是青山绿水,于是环境整治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头号抓手。
沈河村的第二轮环境建设简单说便是办两件事:一是只留下环保达标的生产企业,二是修复受损的环境。由于村里的提议符合绝大部分村民的心愿,所有污染性企业全部如期关停并转,与此同时,沈河村家家户户都动作起来了——家家院落开始了绿化美化,垃圾开始集中收集处理,新农村样板公寓动工兴建,门前的小河开始排污检测,采石场开始植树造林。美丽的小山村终于回来了!
□本报记者 周兴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