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至11日, 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国家大剧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联合制作的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将再度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昨天,记者独家对话总政歌舞团团长、该剧作曲张千一,倾听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与国家大剧院合作《马可·波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张千一:《马可·波罗》是国家大剧院第一部原创舞剧,2010年首演。于去年上演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一个升级版,除了对舞剧结构等方面的重新设计,最重要的还是演出队伍的变化。之前的版本是大剧院与东方演艺集团的合作,现在变为与总政歌舞团的合作,由总政歌舞团提供演员。
这次合作可以说是国家大剧院与总政歌舞团强强合作的一个历史必然,同时也是一次机缘。2013年10月,我们邀请国家大剧院的领导来总政歌舞团看演出,当时大剧院就非常中意歌舞团强大的队伍阵容,当天参与演出的还有维族演员玉米提,他的外形很像意大利人,适合演马可·波罗。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您作为《马可·波罗》的作曲,当时是如何为这部作品构思音乐的?
张千一:《马可·波罗》可以说用崭新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在关照当下现实的意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是舞蹈的生命。
在创作《马可·波罗》时,我认为全剧音乐创作的核心是要打动人心,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手法进行创作,根据剧情和时代背景,《马可·波罗》的配乐将融合欧洲西洋音乐、元代宫廷音乐、蒙古民族音乐、江南民间音乐四种风格。通过有机地、感人地融合,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这部作品作曲上最大的困难就是多风格的混杂,需要很好的融合。创作时间用了将近一年。
记者:舞剧《马可·波罗》中贯穿着很多中国元素,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
张千一:舞剧中多种传统音乐都有呈现,比如,在江南水乡的段落,就能听到江浙一带音乐风格,在拉面舞蹈时,是带有西北特点的音乐,在展现针灸的场面时,音乐是传统的典雅风格。
记者:观众对《马可·波罗》的反响如何,今后有什么推广计划?
张千一:去年10月,《马可·波罗》连演了4场,观众反响强烈,获得巨大成功。今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马可·波罗》将启动欧洲巡演,重走马可·波罗当年走过的“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不仅本身艺术性很强,它还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符号因素,比如,印刷术、针灸、瓷器、茶叶、拉面、江南水乡建筑等,它对国外观众会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很期待出国巡演,希望把《马可·波罗》推向国际,做一个文化使者,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文化。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