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
喝豆汁儿记
30年前 我参加的中央法制 宣传员培训班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
在煤矿工作的那个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和母亲从河北老家辗转房山周口店之后,来到门头沟区安家落户。也是从那时起,父亲到门头沟煤矿当了一名矿工。这张照片是父亲在煤矿工作时与本班组工友的一张合影。从他们头上戴的帽斗、头灯和身后的竖井井架子推测,照片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初拍的,最晚不会超过1966年。因为“文革”以后,父亲不在井下工作了。

父亲在煤矿工作了近30年,前十多年他下井做采煤工,之后十几年被安排到地面工作。那时,许多矿工是早年从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搭帮结伙来的,不少生产段、掘进队都有一个乡(村)的老乡,叔侄、兄弟同在一个段(队)上班的并不新鲜。照片上有个人就是父亲(我们老家)的同乡。

四五十年前,井下采煤条件还比较差,支撑井下巷道顶板的窑柱没有液压钢柱,基本都是木头柱子,也没有电脑远程监测、遥控那些高科技设备,除了运煤是用皮带传送,电瓶车牵引翻斗罐笼,采煤主要靠人工。工人上一天班从井下上来每个人都一样,除了牙是白的,从头到脚全是黑的;进了澡堂子脱光了,浑身上下还是黑的;两只脚迈进澡堂子,一池子清水眨眼功夫就瞧不见底儿了。啥叫“煤黑子”?这就是。

当年,老百姓洗澡和购买很多商品一样,也没如今这么方便,大人一般是年节前去趟国营浴池花钱洗次澡,其他时间在家里简单擦洗擦洗了事。1967年前后我去门矿澡堂子洗过几次,每次去的时候先算计算计,尽量别赶上那帮“煤黑子”,那样可以用点干净水,多洗一会儿。

门头沟煤矿是座百年老矿,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英国人、日本人都插过手,1948年京西矿区解放后,矿山回到人民手中。上世纪60年代,矿上搞了一个泥塑展览,讲的是矿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压迫的情形,雕像逼真,活灵活现,十分感人。新中国成立后,煤矿生产工作条件有很大改善,但井下安全依然不容乐观。父亲他们那辈人在井下上班的年代,井下仍然时常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一旦发生了这种事故,想藏都藏不住,救护车在公路上“哎呦哎呦”一响,等于通知了整个矿区百姓。家属们焦急地打探、等待,如果孩子他爸到了下班点儿还不到家,肯定就急了。谁不盼着自家人平安呀!

如今,父亲与他的工友工作的煤矿已经关停十多年了,井下井上机械不再轰鸣,运煤火车铁路线湮没在新建社区下面。不过没关系,在地区“一湖十园”规划中,将建设一个“门头沟煤矿遗址公园”。等公园建好了,我们再去品鉴京西煤业的沧桑历史岁月吧。

□张栓柱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