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国家就明令禁止建设和审批高尔夫球场项目。最近几年,湖南省张家界市的天门山景区附近建起了高尔夫球场,武陵源核心景区附近的球场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2月1日《京华时报》)
国家之所以频繁出台禁令打压高尔夫球场,其实不独出于保护农地的需要。对于水源日益枯竭的许多地方来说,高尔夫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占地1000亩的18洞高尔夫球场年均用水总量约为40万吨。高尔夫球场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亦有目共睹。更让公众诟病的,高尔夫运动早就成了权商勾肩搭背的典型范式。“一张会员卡动辄十几万元或几十万元,官员自掏腰包,恐怕难以消费。”
高尔夫异化成权贵共享的盛宴,却不得不支付着高昂的土地、水资源、环境成本以及政府公信成本。高尔夫作为经济繁荣的一个象征符号,更因为与周边房地产互相联动直接生产GDP,自然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追捧。以至于对国家禁令阳奉阴违,不惜采取变通办法偷梁换柱,甚至通过公关打通审批关节,假以乡村俱乐部、休闲公园名义,庇护高尔夫的畸形发展。
整治高尔夫显然亟待创新管控模式,当多用一些经济手段等市场方式,实现自身的优胜劣汰。但鉴于一些地方仍在顶风违建的事实,当务之急就是令出法随,落实问责与追究。就不妨从张家界开始,来个杀一儆百,才能让禁令不再成鸡毛。□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