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间互相走动的同时,近邻之间的相互拜访、问候也越来越多,邻里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春节将至,我又怀念起曾经的小院生活及几十年来从小院进入楼群,邻里关系和睦相处的体会。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记得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宣武区一个六七户人家的小院子里。院里的人有在工厂工作的,有当教师的,上中小学的,和睦相处的像一家人。刘大爷、刘大妈是最受全院尊敬的两个人,全院的人都把刘大妈尊称为“院长”。她什么事儿都爱管,人们上班上学时,各户门的钥匙均挂在刘大妈家的墙上。快下雨了,她会把你家晾晒的被褥和衣物收拾起来。快下班了,她会把你家炉火打开,等你下班回家正好烧菜做饭。孩子们之间发生些小矛盾,她也会出面“说和”。刘大爷、刘大妈无儿女,平日有病或到远处办事,大伙都抢着陪着去。就这样,我在那个小院住了近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家迁至朝阳区。虽然距离远了,可是还心连着心,过年过节总要回小院看望老两口,直到先后把刘大爷、刘大妈都“送走了”。
“出门一把锁,进家把门闩。”城里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不缺吃,不缺穿,就缺邻里之间那份好感情。”有的邻里之间很少来往,楼上楼下甚至住了几年也不知道姓什么。我刚搬进楼房时,也是人生地不熟,一开始也不习惯。由于自己长期从事基层工会工作,职业养成了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习惯,有人求助总愿意尽力去帮助解决。有些外地离退休人员来子女家养老,当地允许在京找一两家定点医院报销,我帮助他(她)们选择合适的医院。周边的医院、邮局、物业、社区,包括婚介我都去帮他们跑腿。这些小事,换来的是邻里间的互相信任和真情。老伴和小女儿也是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个事的,她们都会去添把手。这样我和家人不论搬到哪里,居住结交的朋友都是越来越多,也培育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我还组织老伙伴们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并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我倡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得到许多邻里的响应,依托社区先后组织过老干部联谊会、老年人聊天会、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送报送刊,不时地还组织些小型邻里聚会,邻里互助建立起和谐的邻里关系。
和谐的邻里关系应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美景,它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的文明素质。这几十年,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只要大家行动起来,人人参与,户户参与,人人奉献,家家奉献,就能让左邻右舍感觉到我们的社区是一个快乐温馨的大家庭。
□郝宝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