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备好课,她反复阅读教材,称之为“煮书”
■每次上课前,她自己先学先写,称之为“下水”
■依托新学案,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填顺义项目空白
■她就是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教研室副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掐指一算,孔凡艳走上教师岗位正好是30年。1984年她毕业于顺义师范学校,在教师岗位上,孔凡艳力求讲出自己的风格,在东风小学任教10年后,1994年成为小学语文教研员,现任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教研室副主任。30年来,孔凡艳获得了北京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的自己先做到
不管是当老师还是教研员,孔凡艳始终坚持“讲出自己来”。“煮书”和“下水”就是她的两个“法宝”。
“煮书”,即反复诵读文本。她自己讲课时这样做,指导教师讲课时这样做,就连到学校去听课也要这样做。为了评好一节课,孔凡艳要求自己头天晚上反复“煮书”。一次,她到一所学校去听《珍珠泉》,为了评好这堂课,听课前的晚上,她“煮书”15遍,把那篇课文读得烂熟于胸,直到读出了自己的感觉。她说,“对课文独特且深刻的解读是需要这样‘煮’出来的”。平时即使为了出好一个短文测试题,她也要翻一大摞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选了又选,比了又比,还要请同组的每一位教研员去帮助审查。
孔凡艳一直保持着身体力行,亲自给老师做示范的习惯。她称之为“下水”。当教师时,她亲自自学课文,写作文,并完成课后习题;当了教研员以后,她也坚持亲自备课和上课,有时候还会针对同一内容做出几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以适应不同老师和学生的需求。
“亲自做示范是因为我知道老师们需要什么。”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北京市、全国评优课时,孔凡艳也不仅停留在口头指导上,而是亲自设计教案并上课,老师们从中得到了更直观、更有效的指导。
孔凡艳的徒弟顾雪莲对此深有体会。那次离市级教材培训观摩课的录课时间还有两天,顾雪莲的试讲却还不尽如人意。夜晚11点左右,她正对着课文“发呆”,电话那头传来了师傅孔老师的问候:“课备得怎么样了,你太累了,先睡吧。”凌晨6点,短信声又把她叫醒,孔老师让她查收邮件。打开邮箱,顾雪莲收到的不仅是建议,更多的是感动:邮箱里两封邮件,一封发自凌晨2点,一封发自凌晨5点。孔老师用两种思路设计供顾雪莲参考。“可想而知,那一晚,师傅彻夜未眠。”徒弟顾雪莲说。
爱岗敬业
教了几十遍教案不重复
工作中,孔凡艳总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高年级的教材她讲过十几遍了,但教案从来没有重复过;她手头上即使有三件五件的工作,也能件件做到精致;婆婆重病住院的5夜6天她仅睡了几个小时的觉,白天指导老师评优课没有耽误过一次;面临200人的教育部阅卷她没敢去医院看得了滑膜炎的腿,担心医生扣下自己,丢下大摊子的工作……如此努力,孔凡艳的动力何在?
孔老师告诉记者,走上三尺讲台不久,她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王”的工作。而对孔凡艳触动最大的,也可以说使她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源自于2000年9月北京市教委组织的“西部开发、支援内蒙古”首批讲师团的一次经历。
孔凡艳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隆重的欢迎仪式,狭窄的路上,先是老人、孩子、妇女……然后是端庄立正的学生,整齐地排列在路两侧,每张面孔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然后齐齐喊着欢迎口号。听课时的场面更让孔凡艳大吃一惊。原定的是三四十名老师听课,可是当她来到讲课的大教室时,发现偌大的教室居然坐满了老师。后来得知,一听说首都的老师来讲学,当地很多老师都主动提出到现场来观摩。有的甚至由于家住得远,几天前就开始动身……
孔凡艳说:“当时目睹内蒙古人民夹道欢迎的队伍、师生们渴望的眼神,以及当地老教研员热泪盈眶的话语,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原来平凡的小我干的竟是教育的大事业!”那次讲学后,孔凡艳说她才真正明白了教师工作的真正涵义,从此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
积极创新
依托学案培养学生能力
孔凡艳认为,作为学科首席教师、语文团队的牵头人和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建设教师队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课改的脚步,身为教研员的孔凡艳关注“对话”课堂的研究,指导教师在以不同角色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探究出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与策略。
此外,孔凡艳名师工作室还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依托学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作为课题,在北京教育学会正式立项。四年来,她带领参与研究的一批老师逐步把设想变成现实,通过“学案导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立体感悟课文的课堂效果。这项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核心“依托学案培养自能阅读能力的研究”荣获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顺义区该项目的空白。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