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兴: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教授
蔡笑盈: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研究协会志愿者
钟小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研究协会志愿者
黄乐平: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韩世春: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项目部主任
陈 琼: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项目专员
不久前,由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办,各大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承办的第二届“让回家之旅更有意义”法律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倡导高校学子学习劳动法知识与实践技巧,通过个案访谈等方式,收集身边农民工的法律诉求,向他们提供简单的法律咨询,并指导权益受侵的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
与农民工良好沟通 了解对方诉求
韩世春:本次活动是第二届举办了。去年有5所高校参加,这届影响力扩大了,共有11所高校参加,大学生也将在公益律师的指导下,为更多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而在我们帮助更多农民工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也会看到权益受侵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我们只能援助一些个案,但对社会群体的现状,需要从个案中推动制度的变革,进而推动法治的进步。
蔡笑盈:对于那些工作最劳累、生活最辛苦、权益却最难保障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到年末,他们无奈的讨薪都挑动着我们的神经。如果我们能在返乡途中,和农民工朋友闲话家常的同时,为有需求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了解和他们息息相关的法律,了解维权的技巧。我们的举手之劳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不同。在我们学校,很多志愿者组成了普法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家乡、学习不同的专业,但这次活动让大家的寒假有了共同的意义。
指导农民工维权
使更多人相信法律
钟小琴:有些北漂的农民工,他们讲述的经历让人心酸,他们的表情很木然,你可以看到他们仿佛在利欲熏心的世界中丧失了激情。我探访的一名25岁的男孩,他是湖北人,经老家熟人介绍来北京做木工。我询问他:工作安全吗?他沉吟一下,然后轻描淡写地回答:有什么不安全的呢?我有个同事前段时间被电锯锯掉一个手指,无非也就赔个3、5万吧……从中,我为他们对自身权益的漠视而感慨。
陈琼:向农民工普及法律知识,他们可能觉得暂时不需要,但等将来受到损失的时候,再寻求法律途径就晚了,这更体现他们法律知识的欠缺。当权益已经受侵,再运用法律挽回难度就大了。比如有的人因为工作中没有及时保存证据,或者错过了仲裁的时效,无法追回损失。还有的人不相信法律,选择偏激的手段维权。记得有名农民工,在工作中胳膊粉碎性骨折,他采用静坐的方式,最终勉强讨回损失8000元,后来向公益律师咨询,才知道通过法律程序至少可以拿到8万元。
尽可能消除歧视
让农民工得到应有尊重
杨述兴:对于这次活动的意义,我想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什么是“自由”呢?对于农民工来说,最基本的自由就是选择工作的自由,即使没有能力选择工作,只能被动从事体力劳动,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什么是“平等”呢?现在的社会中充满了歧视,那些衣着很脏的农民工,如果你看不起他们,这就是歧视。世上人们最反对的就是歧视,高等人歧视比自己低等的人。但作为学法、用法的人,我们不能歧视别人,我们要尊重自己国家的农民工。
黄乐平:如今,很多青年人的价值观,都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时间,为自己积累最大的价值。然而公益活动的理念,却是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创造价值。不为名利,自己只从中收获快乐与满足。因此,希望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通过各自的努力,能使得公众的法律意识强一点。公益是社会发展的使命和动力,大家为了公益而努力,为法治社会而努力。
□本报记者 屈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