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居民购货证见证计划经济
老爸和老妈
没有听完的《人生》故事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听完的《人生》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约是1983年,每到中午十二点半,许多人就把收音机频率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听起小说连播节目来,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就是路遥的《人生》。“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演播艺术家李野默把小说里的场景及作者塑造的各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演播得淋漓尽致。听者既有七老八十的老者,也有乳臭未干的半大小伙。虽然听者的姿势各异,但表情相同,他们听得如醉如痴,好像自己就是小说里的某个人物,时而兴奋不已,时而扼腕叹息,都在为小说里主人公跌宕的命运揪着心。

当时我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和众多听众一样,每到此时,不管学习有多紧张、手头有多忙,都会撂下书或活计,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的情节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德顺老汉,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仿佛作者笔下对景物的描写就是我脚下广袤土地的植物和庄稼,那些人物就是我身边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一天,我给邻居的花花姐家帮忙盖新房,快到小说开播的时候,花花姐像往常一样,把家里的收音机拿出来,放在院子里一个高凳子上,保证让每个帮忙的人都能清晰地听到。当播到刘巧珍和高加林在县城卖馍回来的路途上互相碰擦出爱情的火花时,尽管花花姐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大家还是竖起耳朵,屏住呼吸,尽量不弄出声响,凝神静气地听着,都在为这郎才女貌的一对深深地祝福着。

几天过去了,和平时一样,花花姐准时把收音机拿出来,她也和干活的男人一样,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当播到高加林进城后,与昔日同学黄亚萍认识并生情,便和刘巧珍提出分手的那段时,站在房顶的楞娃哥突然大喊起来:“这没良心的家伙,巧珍对高加林那么好,打着灯笼都找不着这样的好姑娘,这小子还见异思迁……”他的高分贝声音都把演播者的声音淹没了,显然他是为刘巧珍鸣不平。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人们沉重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我发现花花姐不知什么时候进屋了。

过了一会儿,楞娃哥说他口渴,要我到厨房里给他舀一瓢水。我按他的吩咐朝厨房走去,当我走到花花姐的房间门口时,隐隐地听见屋子里有呜咽声,贴着门,我听见是花花姐的声音。当我把舀来的水递给楞娃哥时,小声对他说了我刚才发现的情况。楞娃哥告诉我,花花姐和刘巧珍有着相同的遭遇,花花姐的对象是邻村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他就把花花姐给甩了。很显然,小说里的情节触动了花花姐敏感的神经,她是为自己的人生命运而伤心。

自那以后,我们再也没人提起听《人生》的事儿,后来的故事情节我还是从书里及电影里知道的。

路遥先生已仙逝二十余载,写下这些文字,也算作我对先生的一点纪念吧!同时,我还惦记着邻居花花姐。花花姐,你现在过得好吗?

□黄宇辉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