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兴了,中级证书拿到了,我们可以加工资了,对企业归属感也强了。”1月16日,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办公室“学技能,提素质”现场推进会暨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焊工技能培训班结业仪式举行,来自廊坊钢结构分公司的焊工们纷纷展示好心情。
校企合作
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提及焊工技能培训班的开班,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廊坊钢结构分公司总工程师苗兴光说:“这是由于公司发展的需要。廊坊钢结构分公司是中建二局旗下唯一的钢结构制造加工厂。公司将自身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这就要求技术力量要过硬,职工要有真才实学。由于厂区投产运营不久,新增业务量大,面对业主的高标准、严要求,导致焊工方面的专家能手相对短缺。尽管建厂以来,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广纳英才,仍有诸多因素无法满足厂区人才需求,这种难题促使厂里领导下定决心要培养自己的焊工团队。迫在眉睫之时,酝酿已久的培训计划恰好与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精神不谋而合。”
这次培训采用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调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为厂内焊工进行培训课程设计,根据不同焊工水平教授不同焊工技能,使每位焊工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次共培训106名职工,均是经过公司选拔。培训课时为180课时。
培训结束后,学员报名考取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的“焊工职业资格证”。培训结业仪式上,刘希冬、张晓冬、赵虎、王雨4人被评为焊接技术能手,朱利楠、王永刚被评为焊接模范标兵。他们将分别获得每月100元和200元的津贴奖励。
“评选出的能手、专家将进入公司大春焊接工作室,参加今年的创新工作室项目。培训协议约定的服务期满后,职工劳动关系可由劳务派遣转为中建系统合同工,进入中建核心产业工人团队。”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工会主席王维民说。
因材施教
教师进车间实地教学
“请大家看着我手中的焊接材料,我来告诉大家如何把这类材料焊接好。”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之一赵俊,是公司技术部经理。
赵俊今年29岁,在中建二局工作了6年,佳木斯大学毕业,学的金属材料专业,算是焊接专业科班出身。
“我主要给这批农民工学员讲解焊接的工艺标准、操作习惯等。”赵俊说。由于这批农民工学员的学历普遍为初中,好一点的是技校和高中,要把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赵俊可下了番苦功。“我用PPT做课件,图文并茂地讲解,课堂上还得拿着焊接材料,让学员辨认材料,并进入车间实际操作。”
赵俊告诉记者,授课过程中,学员们遇到的难题是,不太理解国家标准。对此,赵俊找来视频现场播放,讲清楚了国家标准的评定标准。
“我感觉他们都很好学,他们有问题随时会到办公室来找我,我也立即给他们解答疑难,常常去车间演示。”赵俊说。
让赵俊感动的是农民工学员的学习劲头。每堂课结束后,赵俊都会给学员留作业。有一天,他留了5道大题。由于当天时间紧张,赵俊心里有些担忧,“第二天学员到底会不会把作业交上来呢?”
“没有想到,第二天绝大多数学员都把作业交上来了,很多人都写得工整。他们说,是熬夜赶出来的,必须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赵俊说。
有教无类
农民工圆了技术梦
王雨是一名24岁的焊工。2010年夏天,高考毕业的王雨虽然考上了大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我特别后悔没有上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四处打工,四处碰壁,我也说不清楚这是我工作的第几个单位了。”王雨说。
“真没有想到,刚进公司就赶上了焊工技能培训班,我就立即报名了。”听说还可以参加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有机会免费上大学,王雨特别高兴,“刚毕业那会儿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这么完了,没有机会上大学了,没有想到上天还会再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这次我一定要把握。”
朱利楠,今年34岁,职高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他早早地结婚了,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刚满周岁。他对学习深有体会,“公司聘请了国内最优秀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手把手地教。”
作为本次培训班的焊接模范标兵,朱利楠的焊缝外观美观,接头少,飞溅少,不咬边,没气孔,焊肉大小适中,熔透焊合格率明显提高,电渣焊和栓钉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刘希冬,今年29岁,初中学历,黑龙江庆安县人,去年刚刚来到公司,就赶上了这期焊工培训班。刘希冬把家安在河北张家口,孩子刚6岁。
“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技术提升。以前,我不懂什么叫埋弧自动焊,很多时候靠自学,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以前我不知道14毫米钢板能焊透,现在终于知道了。”刘希冬说。
王永刚今年29岁,河北邯郸人,技校毕业,拿过证书,也是刚来公司就赶上了培训班。
“以前的证书不如现在的焊工证书含金量高。我们学习很刻苦,每周一周五,吃完晚饭我们就要到职工书屋看书学习,直到晚上10点才回去睡觉。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明白了焊接的电流、电压的理论知识,以前是凭经验,不如理论知识这么强大。”王永刚说。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田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