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第一台相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买的,那时我的儿子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当时买相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记录儿子成长的过程。别像我,直到上中学要办学生证了。才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个“标准像”。
其实我小时候就喜欢美术、摄影一类的艺术,曾经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背着相机到处走走,用相机记录美好的世界。但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根本买不起照相机,那些幻想仅仅是个美梦而已。
参加工作之后,有了工资,但每月除了自己的生活费之外,全都交给母亲贴补家用,自己依然没有钱买相机。当时我在单位有几个好朋友,星期天我们经常相约出去玩。其中一个朋友家里有一台德国“120相机”,而且他的照相技术也相当棒,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们这伙人的摄影师了。
非常感谢这个朋友,不仅给我们几个人(当然也包括他)留下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且也教会了我使用照相机。这样一来,我拥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的渴望愈发强烈了。
结婚后,我们夫妻的工资加起来才80多元,生活依然是紧梆梆的,依然没有闲钱买自己的心爱之物。儿子上学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买照相机!因为人生是不可逆的,过了这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不给儿子留下童年的影像,将来得后悔一辈子。
我买的第一台照相机,是上海生产的“海鸥120相机”,当时售价是120元。现在说起来并不贵,可在那个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年代,就相当奢侈了。
其实当时市场上有两种相机可选,一种是“135”的,一个胶卷能拍36张;一种是我买的“120”的,一个胶卷拍12张。我为什么选“120”的呢?很简单,因为我那个朋友使用的就是“120”的,他说“120”的好处是照片比较大,洗出来直接就可以用,而“135”只有1英寸大小,照片不放大根本不能用。
相机买了之后,就派上了大用场。1984年,厂工会组织职工分批去承德疗养,每批去4天。我是厂工会委员,工会主席派我和另外一个委员负责打前站,另外在职工疗养期间,再做一些安排吃住、当导游等服务工作。记得那时我在承德连续工作了20多天,我的相机整日与我为伴,不仅记录了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也记录了同事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牛百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