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秋的一天,我家附近忽然搬来一对父子,原来,他们是被“下放”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来“改造思想”的。听大人说,那个十分严肃、从不多言多语、始终穿着一身军装的男人,过去在部队是一位军长,后来被“下放”到地方。由于他的孩子和我们是同龄人,结果没几天,我们就相互认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些孩子也上学了,课后也经常在一块打打闹闹玩游戏,虽然彼此“家庭出身”不一样,但是,毕竟大家都是孩子,于是,天性使然,童言无忌,我们这些两小无猜、不懂“阶级斗争”的小伙伴,就整天腻在一起。
有一天,那个孩子拿着一个馒头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说说笑笑。那时,除了逢年过节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几乎一年四季,普通人家吃的都是玉米面窝窝头就咸菜。而即使这样,大家还常常饿的够呛。每次回到家里,不到开饭时间想吃东西,不是挨大人骂,就是根本没有东西吃。为此,当我们围成一圈,眼巴巴地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吃着白面馒头时,那种馋涎欲滴的劲儿,简直没法说出口!
后来,我们实在忍不住了,稍大一点的小伙伴就说了句:走,我们也回家“搬干粮”(拿玉米面窝窝头)去!于是,大家一哄而散,迅速跑回各自家中,找出一点“干粮”之后,再匆忙回到那个孩子身旁,一边看着人家吃馒头,一边啃自己的窝窝头。当时,感觉好像是解馋了,可是口水却照样止不住……
现在想起,那是童年当中唯一一次“自我发明”、记忆犹新的解馋经历。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孩子们再也不用为“眼馋”而“耍小聪明”了……
□孙世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