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相比变形金刚和忍者神龟红红火火的30周年大庆,同是而立之年的黑猫警长则显得有些尴尬:一整年眼看就要过去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还记得它也三十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就出现在年底——进入12月中旬,一篇“终极揭秘:《黑猫警长》当年为什么只有5集?”
资金链短缺成主因
缺乏资金似乎是一个最直白不过的理由,但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的国企经营机制。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起的三十多年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美影厂一直吃的是皇粮,享受财政拨款,国家定价收购、限量生产,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统购统销制取消了。被“断奶”后要自己找出路,这对于多少年来从未真正参与过市场竞争的美影厂来说,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蜚声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其实是以宽松的创作环境、一流的美术大师、不计成本的精雕细琢为前提和后盾的。以《大闹天宫》为例,仅人工画稿就超过了7万张,投资成本保守估计也在100万以上,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不啻为天文数字。其他的几部“国宝级”佳作,如由齐白石名作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源自齐白石的名作,集中国绘画、诗歌、音乐于一体的《山水情》等,无不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与时间,但与市场接轨后,这些以剪纸、皮影、折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为手段的“工坊式”制作模式,显然很难抵得过日本、美国“多快好省”的大分工协作。
人才流失更致命
与之相比,人才的流失则是更致命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起到90年代初,美影厂的原画设计人员走了近四分之三。相关的经济账很好算——当时美影厂员工的月工资只有一二百元,而东南沿海以及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动辄就开出数千甚至上万元的薪酬,诱惑不言而喻。一个鲜活的例子可以说明“市场的魔力”——1991年,中日合资的兹普拉亚动画公司成立,当时在上海招聘30名原画员、80名动画员和100名着色员,结果前来报考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以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动画工厂一度被逼到“人去楼空”的窘境。
摘自《洞见》 作者 关中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