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午报的缘分可追溯到2006年。那时,我喜欢写点东西。这年,单位订了一份《劳动午报》,我看有副刊栏目,副刊编辑是曹怀新老师,便鼓起勇气投稿。我自知写得太糟,羞于见人,所以文章结尾没留通联。没想到,文章经曹老师的修改刊登了,我又惊又喜,备受鼓舞,又写了几篇,都陆续刊登了。到了年底,我为感谢曹老师,在一篇文章后面附上通联,邀请他来延庆旅游度假。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我就接到曹老师的电话,他详细了解我的创作情况,鼓励我多创作,并询问我的身份证号(付稿费需身份证号)。我忙说:“您给我修改文章,稿费留您买茶喝吧。”曹老师说:“报社有规定,这也是编辑的责任。”
后来,曹老师离开了午报,但我对午报的情怀始终没变。午报不仅为我搭建了创作舞台,更因是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刊登着普通职工的喜怒哀乐,一直是我喜爱的报纸。每天下午一来报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午报,这也成了我每天的一道精神大餐。
儿子上六年级后,老师每天都留写新闻评论的作业。我把单位订阅的报纸统统拿给儿子,儿子挑来挑去,当翻到午报第二版“新闻·快评”时,眼睛一亮:“这么好的报纸,怎不早点拿回来!”什么内容让儿子这么喜欢,我看了几期后,恍然大悟,这一版不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而且所评论的事与孩子息息相关,摆事实讲道理,讲法讲情讲理,寓教于乐,难怪儿子喜欢。一个周六,儿子又要写新闻评论,家里没有午报,我拿出别的报,儿子总不满意。我有些气愤:“都是报纸,你咋这么挑剔。”儿子说:“我就喜欢《劳动午报》。”没办法,我只好到单位找到一张旧午报,儿子才满意。半年下来,儿子积累了厚厚的一本评论,还提高了作文水平。
媳妇身体不太好,得到一个吃“腰子”的偏方,每天照吃不误。这天,儿子给他妈讲不能吃腰子,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很奇怪,问他怎么知道的。儿子拿出《劳动午报》第12版“副刊·生活”,媳妇看后不住点头,连称有科学道理又夸儿子孝顺,表示今后再也不信什么偏方了。经这一事件,从不看报的媳妇开始迷上了“副刊·生活”。还把这一版剪下来,粘贴成册,在好姐妹中传阅。
看着家人这么喜爱《劳动午报》,看来,我真有必要订阅一份了。
□武勇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