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镜头对准风电场一线职工
“我不再是一个人在微笑”
市食药监局将设网监大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对准风电场一线职工
——《看·风》获首届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金奖幕后
 

“《看·风》获首届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金奖了!”12月17日,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职工沉浸在喜悦之中。

原来,当天该公司收到中华全国总工会通知,由该公司组织拍摄、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选送的两部影视作品经过严格评选,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务院国资委共同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首届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中斩获一金一铜两项大奖,其中《看·风》喜获大赛最高奖项金奖。

此次大赛共有690多部作品参与角逐,《看·风》何以摘得金奖?作为《看·风》导演,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陈曦向记者介绍了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

团队走访21个风电场采风

作为京能集团发展新能源项目的重要平台,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电及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现有正式员工507人,其中生产一线员工326人,平均年龄29岁。

提起拍摄这两部影片的缘起,陈曦说,2013年,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在全系统单位中首次组织开展了职工“微纪录”影像大赛,提出了员工自编、自导、自演,拍摄反映职工真实工作和生活的纪录片这一概念。“这与我们一直以来在探索和寻找的宣传形式创新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就以这次比赛活动为切入点,正式开展了公司影像新闻方面的创作和拍摄,并在集团微纪录大赛中拔得头筹。”

2014年5月,在微纪录片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公司工会组织创作团队,开始进行微电影的剧本创意工作。他们在本职工作之余,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深入走访公司的21个风电场和光伏电站,进行创作采风和采访,再次全面摸底一线员工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当下所感兴趣的事物。

在采风的过程中,创作团队感受到了新一代风电职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积极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深深理解了他们在面对工作与家庭、与个人发展发生矛盾时的迷茫与彷徨。

在完成初步创作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将思路向工会进行了汇报,并组织召开创作研讨会进行深入探讨。公司总经理张凤阳和公司党委书记康龙非常重视影片的选题工作,工会主席、纪委书记薛武多次参与影片的讨论和创作交流,最终确定了影片的主线:抛弃以往传统的拍摄思路,抛弃“高大上”的说教,把摄像机对准基层一线的普通职工,精心创作一部贴近生活,反映青年人面对事业、家庭、个人发展问题时的矛盾与抉择,反映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高尚的精神追求,激发一种正能量,使全社会加深对风电行业、对清洁能源这一朝阳产业的了解和支持。

影片中没有收录冬天大雪封路、夏季检修突遇冰雹等艰苦的工作场景,也没有拍摄炎炎夏日在风机塔筒中作业时汗流浃背仍然默默坚守的年轻工人。“因为我们想反映出来的不是这个行业的艰苦,而是我们可爱的一线年轻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苦为乐,默默奉献,执着于他们最初的理想和坚持,守护着公司的发展。”创作团队这样说。

最终,剧本确定了以主人公赵然、周敏、张欣三名风电员工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一线生活的几个片段。在摄像机之外,这群年轻的风电人已深深扎根在广袤草原、大漠戈壁。他们钻研业务、投身岗位,上演着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早出晚归历时8天拍成

“《看·风》的拍摄是在7月,正值草原风光最美的时节。拍摄团队前后转战三地取景,演职人员全部来自公司内部,演员全部是一线员工。”陈曦说。

陈曦告诉记者,由于一线职工的工作性质是轮休制,拍摄本着尽量少耽误一线工作的原则,整个拍摄要在8天之内全部完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摄制组一行人员迅速赶到取景地辉腾锡勒风电场和吉相华亚风电场,顾不上欣赏草原美景,便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拍摄,其中的过程有苦有乐,酸甜苦辣一应俱全。

演员们大都是初次“触电”荧屏,别看平时在各自岗位上游刃有余,说起风机、检修、运行工作头头是道,但在镜头前难免紧张,前几天的拍摄进展非常缓慢,作为导演,陈曦心急如焚。

由于剧组人员少,演员们都是身兼数职,同时还担当着服装、道具、制片等角色。影片中出现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布置的,为了不影响风电场的日常工作,拍摄完毕还要第一时间恢复还原。

拍摄前后进行了两次,共8天时间。在这8天里,为了配合户外场景的光线需要,演员们常常要在早上五点钟起床化妆,等待拍摄。期间赶上草原夏季日出时间比较早,六点钟的阳光已经强烈到让人睁不开眼。

有一场外景戏连续拍了两天才取到合适的自然光,演员们也就连续两天五点起床,拍摄整整一天,主要演员在白天拍摄完成之后还要配合录音直到深夜,非常辛苦。但是整个剧组、所有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丝毫没有叫苦喊累,大家都在全力配合。剧组转战到哪里拍摄,所在的风电场、分公司都提供全程帮助,派出专人为剧组安排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

在影片的结尾,故事主人公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毅然选择回到边远地区,从事自己热爱并决心追求的风电事业。三个年轻人在草原上相聚相拥,一同来到风机下,诉说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个场景作为影片的结局非常唯美,也非常具有正面意义。它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已不限于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青年人的思想正在迈向多元化、自主化,新能源事业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参与,必将更加辉煌。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