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28岁青年团队扛起 全地下再生水厂大工程
7所中职校学生比拼厨艺
妙峰山四千多农民签约医生团队
菜百员工演绎“玫瑰印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8岁青年团队扛起 全地下再生水厂大工程

 

2014年8月,位于本市西南四环的槐房再生水厂工程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也是本市第一座全地下再生水厂。全地下再生水厂将避免露天污水处理臭气熏天的问题,将对本市环保做出贡献。就是这样一个造价十几亿的大工程,却交给了一个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干得怎样?工程进展得是否顺利?近日,记者来到该项目工地进行探访。

工地夜晚 寒风+汗水

冬日的夜晚北风扑面而来,现在已经是晚上7点了,但是在槐房再生水厂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干活的热情丝毫没有比白天少。“我们的工程紧啊,大家都不敢松懈。这么大的超大基坑,光运土就是一个问题。”项目部书记兼工会主席王文成指着脚下的大基坑说。

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规定,像运土车这样的大车只能在夜间行驶,这又给紧张的工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最忙的时候,有400多辆的运土车,在夜色下一趟又一趟的奔跑着。王文成主席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每辆车7.5米来计算的话,这些车排成一列就有3000多米,行驶在路上尤为壮观。

这些土都要运到大兴,从工地出发大约20多分钟的路程,一辆车一晚上来回跑拉货十几次,“最多的时候,我们一晚上就能拉上2万8千多方的土,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正在等着装土的司机笑着说,丝毫没有一点困意。大家都明白工期紧,不管白天黑夜都是干劲十足。

尽管工程的面积大,涉及的技术比较先进,但是整个工期却只有从2014年8月到2016年6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施工进展计划的表格中,记者看到:土方开外137个工作日,2014年8月11日至2014年12月25日。面对紧张的工期他们只能以天为计算单位来控制每一项工程进度。职工们也是24小时轮班上岗,就这样,工程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

冬日寒冷的夜晚,他们顶着繁星依然忙碌着,汗水依然从头上滚下来,从脖子滚进衣服里……

职工心态 信心+诚心

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吃惊,一个十几亿的工程却交给了一个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靠的就是值得信赖的品质,一定保证完成质量的信心和诚心。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施工,他们专门举办了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专题培训和跳仓法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给自己认真的上了一课。同时,北京城建集团还专门给这个项目部安排了一个博士生进行随时的技术指导,“集团派来的博士每周都会来施工现场,有时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特别地用心。”项目经理刘奎生说。

这群年轻的职工,在建污水处理厂方面可不年轻。之前他们曾参与过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都是在“建厂”过程中培育的人才。经过两年的实战培养,这些年轻职工就能独当一面。

整个工程涉及的技术、做的实验之多、需要克服的难题之大,都是城建人遇到的难题。但是他们却没有退缩,在刘奎生的带领下勇往直前。天刚蒙蒙亮,刘奎生便是第一个就出现在工地上的人。中午吃饭的时间已经过去好大一会儿了,只见他一个人正往回走。他脑子里似乎没有下班这个概念,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地的项目经理,几天几夜不回家更是家常便饭。

学习态度 谦虚+努力

尽管工期很紧,但“项目管理公开课”却是不能缺少的。

对于这个年轻的项目团队来说,热情是他们本性,但是谦虚、好学他们也不缺,他们专门开办了项目管理公开课。课堂就设在项目工地上,老师是团队里的师傅,“师傅们”结合着正在建设的工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讲困难点、讲经验,这种结合工作所做的培训让年轻的队伍迅速成长。

除了好学,这群年轻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吃苦。“人们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娇气,但是在我们项目部,这群孩子可一点不娇气,他们吃住都在工地,工地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却从不喊苦叫累。”刘奎生说现在已经是寒冬了,职工宿舍除了收获从窗户缝、床缝吹来的一层黄土外,还收获了一份刺骨的寒冷。“就拿一位到我们这儿工作的女研究生来说吧,晚上都被冻醒了,但还在坚持……”

展望未来 环保+景观

据刘奎生介绍,水厂的地面景观设计为槐房湿地保护区,将地面湿地划分为陆生生境、湿生生境两大类,由林地、灌草丛、河道溪流及湖滨滩涂等部分组成。通过对自然群落结构的模拟,恢复生态的植被群落,呈现出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湿地景观。全地下的再生水厂加上地面的湿地保护区,这两只重拳将一改之前露天污水处理臭气熏天的问题,还给人们一片绿色。

“槐房再生水厂工程不光是面积最大,再生水处理系统也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建成后的槐房再生水厂日处理60万吨污水。”王文成说,“据统计,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十年了,处理总量有10个昆明湖那么大,但是如果槐房项目投入使用之后,只需要五年,处理总量就能达到15个昆明湖。”

工地上职工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刘奎生信心满满地说:“尽管说按照合同要求,质量目标合格就行了,但是我们自己定的目标是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长城杯、竣工长城杯,努力争创‘鲁班奖’。”

□本报记者 杨琳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