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公司哪里需要 我就去哪里
装配精度控制在微米级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浩
公司哪里需要 我就去哪里
■自幼喜欢机械,他选了汽修 ■参加技能比赛,他一举夺冠 ■坚守一线生产,成名更努力 ■他就是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底盘班长、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们连着三周没有休息,就是抢着生产新能源新车型EV200。”见到张浩,他正在车间忙碌着。12月16日,北汽新能源EV200和ES210上市,张浩和他的同事们望着一辆辆新车,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作为北京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发动机装调工决赛冠军、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浩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近日,张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探访张浩】

自幼与机动车结缘

进入试制车间初露锋芒

张浩1985年出生在北京市大兴区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有辆拖拉机,父亲修车时他就在一旁帮忙。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他开始对机械维修产生了兴趣。

“因为喜欢机械,所以选择了汽车维修这个行业。”张浩说。

中学毕业后,张浩考取了市政管理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3年学习之后,他选择留校,继续学习,碰到不会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然后自己拿着书在实操教室里自己练习。因为每个学期的课题是不断重复的,练习的次数多了,张浩越来越熟练。在学校期间,张浩参加过一次技能大赛,进入复赛,获得三等奖。

后来,张浩离开了学校,进入修理厂做维修工作,工作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一段时间后,张浩根据当时公司的需要,改做维修接待。转机出现在2010年,他入职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试制车间工勤岗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不仅得到技术提升,也有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张浩在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对样车进行试装、调整和日常维护。在这里,他学到了许多新东西,都是之前没有见过的。因为当时试制车间刚刚建成,人员不多,每人都要干很多工作,张浩除了试制的日常工作,还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编制简单的装配和拆解工艺。

拆进口发动机练手

参加技能大赛一举夺冠

当年,虽然北汽新能源参赛职工只有4人,但是对手来自同一集团的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汽福田等大公司,能够最终问鼎冠军,张浩靠的不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实力。

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作为北汽旗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领导层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次比赛。接到比赛通知以后,公司先后开过几次会议,为参赛选手调整了工作时间,确定了训练计划。

“公司党委领导为了鼓励参赛职工,经常询问我们复习和练习的进展,早上还特地为我们准备早餐,让我们感觉到了巨大的动力。”张浩说。

张浩在复赛中获得第一名,问鼎冠军只剩一步之遥,但发动机装调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

“能不能拆一台进口发动机当做练习呢?”车间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公司各级领导的积极响应,最终一路绿灯,公司同意拆解一台瑞典进口的发动机来练习。

“拆解进口发动机让我学到了很多,这也许是我最终胜出强大对手的原因之一吧。”张浩说。

“从接到比赛通知起,我就进入到紧张的备战状态。”张浩说,由于理论考试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选手对发动机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操作都要非常熟悉和了解,求知的欲望和参赛的激情让张浩把以前学校教书用过的书籍找了出来,温习理论知识,他常常学习到深夜。

“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书目,不仅让我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张浩说,上班时他也带上了复习题,随时利用间隙复习。为了能够考好实操,张浩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操作的步骤、方法,还利用下班时间对装调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推敲、互相讨论。

本次比赛工种为取证工种,凡在各级别赛事中取得名次,并且理论考试、实际操作两部分成绩均合格的参赛选手,经市人力社保局审核认定,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张浩说,没想到参加这次比赛让他一举拿到了许多老技工工作许多年才能获得的职业资格认证。

“在我备赛阶段,感觉压力很大,母亲就在饮食上为我调理,有时候复习到深夜,喝上一碗母亲熬的汤,立刻充满了精神。”张浩说,家人的鼓励让他充满信心,并最终赢得了比赛。

成立创新工作室

围绕一线生产创新工艺

“夺冠后,我还是坚持一线生产。以前我是车间终装班长,如今是生产线上底盘班长。我的工作理念是,公司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张浩说。

当年,张浩主要装配E150,这几年,张浩主要参与绅宝D70、威旺307、EV200等车型的装配。

夺冠后,公司还以张浩的名字成立了张浩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以生产为主,围绕一线生产做小改革、工艺创新。”张浩说。

作为底盘班组长,张浩班组里有28名职工,新人到岗时,张浩总是很细心地给他们讲解操作要领。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好,公司产量也上来了,之前每天生产三四十辆新能源汽车,现在每天生产80辆新能源汽车。

“随着产能扩大,生产线上工位布局不合理便显现出来了,工作量容易扎堆。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我对工位进行了调整,将工位和人员拆分后重新组合,以此保证今年的产能。”张浩说。

“今年的产量大概是6000辆,目前已经生产了5500余辆,作为底盘班组长,每一辆车的底盘安装,都经过了我的手。”张浩说。

【对话张浩】

成名依然希望坚持在一线

记者:技能大赛夺冠后,您有没有想过往管理方面发展?

张浩:我主要还是考虑往技术方面发展,毕竟取得的这些荣誉都离不开技术。作为一名年轻的85后,我希望更多锻炼自己的技术。目前公司也最需要技术人才。

记者:工作上这么忙碌,您如何照顾家庭?

张浩:由于工作太忙,我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庭,也还没有来得及谈女朋友。三十而立,马上我就要满30岁了,我希望在这样的年龄成家。

记者:八卦一下啊,您想找什么样的女朋友?

张浩:我身高1米78,我希望找一个身高1米65左右,有个稳定工作,能支持我工作的女孩子成家。希望她顾家,比我小就行,也不能太小。

记者:工作上,未来您有什么打算?

张浩:我还是坚持“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理念,将继续坚持在新能源公司工作, 继续坚持一线工作,我的最大乐趣就是看着一辆辆新能源车经过自己的手走向消费者,驰骋在祖国各地。我也希望人们多多使用新能源汽车,让北京的天更蓝。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