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职工小改小革,让垃圾处理效益翻番
■他把创新当成了习惯,实现垃圾按物料分选
■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善分选的四大制度
■他就是北京环卫集团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小武基分选转运站正在定制开发一个设备管理系统,简单说就是建立一个设备管理数据库,并且把它并入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王宏哲扶了一下镜框,眼神里透出满满的自信。38岁,正当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都是大家给的,没什么好说的。我可以跟你聊聊垃圾分选转运的事儿。”
把创新当成习惯
首次实现按物料分选垃圾
“创新在我们这儿已经形成了习惯,要使小武基始终走在首都乃至全国环卫设施的前列,就不能只做运行,还要出新,为分选转运站的发展探索道路。”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北京环卫集团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车间里,王宏哲跟两个技术人员正聊着前一晚设备保养等情况,确保一切正常后才离开。作为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站长,王宏哲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各个部门转一圈。
王宏哲是学机械的,但以前并没有做技术工作,来到小武基分选转运站后,他兜里揣上一个小笔记本,天天到车间跟着看、跟着学,掌握了所有设备的情况。利用设备大修的机会,他带领职工把两条分选线的共用皮带截开,再加上一些技术手段,把分选转运站的日处理量从980吨增加到2000吨,相当于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分选转运站。
2008年,奥组委对小武基分选转运站的分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增建一个精分选车间,常规方法半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现要求三个多月完成,这可愁煞了大伙儿。作为这一工程的现场负责人,王宏哲主动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讨论,提出了“交叉作业、立体施工”的方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合作单位的支持,保证了精分选车间按时建成使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按物料材质进行精确分选。
为了鼓励创新,王宏哲牵头成立了“王宏哲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每年上报集团并实施的创新项目都在二十项以上。污水处理厌氧沼气燃烧状况自动监测报警、B9压装站液压系统国产化改造等多项技术创新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创新的另一个目的是锻炼人。”王宏哲说,“我们是生产单位,没有专门的培训人员,也不可能为了培养新员工把设备停下来让他拆了对着图纸看,怎么办呢?通过创新。”确定了一个项目后,他就把涉及到的新知识列成目录,让项目成员每人准备其中一部分,然后给其他人讲解,形成资源共享。动手的时候两人一组,一个操作,另一个记录,下次两人互换。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完善分选四大体系管理制度
“我2006年从北大光华MBA毕业时,论文研究方向是知识管理,但没想到能直接应用到分选转运站的管理上。”王宏哲谈起这个巧合时说,“把隐性知识固化下来成为公司资产,避免因为人员流动造成的隐性知识流失,这是我当时的主要观点。来小武基以后,我发现技术人员的各种招儿都是在脑子里的,他们自己也讲不出来。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检修记录上下工夫。”
垃圾处理设备某些部分的精细程度非常高,一些整装进口设备的机械加工和装配均超出了国内水平。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多是靠经验,经验不灵的时候就挨个儿地方试,虽然最后也能让机器再转起来,但是维修效率较低。王宏哲要求技术人员做检修记录时明确四点:一是故障现象,二是分析思路,三是检修过程和结果,四是总结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最佳方法。每次的检修记录还会被分类补充到设备管理和维修手册里,不仅方便随时查阅,还可直接作为新员工的学习资料。
王宏哲还结合分选转运站运营的特点,完善了安全、生产、设备技术和环保运行四大体系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同时,每次让不同的职工代表参加全员考核会,保证考核的公开透明。“分选转运站是一个多工种集体,不能用单一考核标准来个一刀切,这样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这方面做着努力,让标准更科学、制度更合理。”王宏哲说。
建言实施工业分选
多方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
“跟同行讨论或是接待参观团的时候,我经常问一个问题:垃圾是什么?”王宏哲用瘦削的手指在空中画了个问号,“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以前家里几乎没有垃圾。背着竹筐去赶集,肉用绳子拴,食品用荷叶包,打酱油打醋拿瓶子去灌,能重复用的就留着,不能的就扔到粪坑里沤肥,物尽其用。工业化带来了物质的充足,人们比以前浪费了,同时工业化也让垃圾的成分更加复杂,比如种类多样的包装物。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为的是找准病根儿对症下药,做垃圾处理也要从根儿上来思考问题。”
王宏哲认为,垃圾是在复杂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需要用工业化的逆过程来解决问题,以至达到循环利用。“怎样实现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化分选是龙头。如果对未分选的原生垃圾直接进行填埋,按现在北京市每天的垃圾量,填一年就要占用500亩土地,而且长期不能作为他用;焚烧炉对入炉垃圾的成分和热量都有要求,如果是原生垃圾,不但要加助燃剂,而且会产生很大比例炉渣,导致处理率低。工业化分选能将垃圾按材质分开,塑料、铁、大件料(木头等)可回收再利用,堆肥料可作为堆肥厂原料或通过厌氧发酵发电,焚烧料可通过焚烧回收热量,送往填埋场的就只是堆肥、焚烧残渣和填埋料。这部分垃圾还不到原生垃圾的三分之一,而且矿化快,稳定后可用于建材、园林绿化等方面,填埋场就可以对稳定后的堆体挖掘再利用,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王宏哲利用所有接待参观、参加研讨会的机会向公众推广这种垃圾处理理念,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而乐此不疲的原因,正是因为有意义。
在环卫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光需要任劳任怨的作业工人,也需要像王宏哲这样不断思考“路往何处去”的思想者,因为社会在发展,做好环卫服务的方法必将随之发展。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文 通讯员 何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