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新年刚过,从总公司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首钢斥巨资购买了比利时赛兰钢厂包括两座210吨转炉、两座2000吨混铁炉、11台350吨天车、360台电机设备及钢结构,拆迁下来的设备和构件将整体安装在公司厂区,这些由两千万个大小零件组成的机电设备和钢结构厂房总重量5万余吨,重量相当1885年法国政府为祝贺美国独立100周年,赠送美国政府那尊自由女神塑像重量的280倍。
从大西洋东岸的比利时经过近两个月的水路、陆路昼夜跋涉,拆下的设备和构件漂洋过海,万里迢迢地运回首钢。由于路途限高限宽诸多原因,各种设备及钢结构件在赛兰钢厂就进行了解体,到达现场的东西虽然进行分门别类的编号,但由于数量庞大,还是显得十分凌乱,要把这些堆积如山的各种构建重新组成,难度可想而知。为便于安装,做到万无一失,工程指挥部决定,对原赛兰钢厂的英文图纸全部转化成安装工人师傅们能够看得懂的国内标准图纸。
当时我们部门承担了部分图纸的转化设计任务,面对一沓沓图纸、一摞摞资料,甭说国外的,就是国内的,也使我们头疼,图纸及资料除了各种焊接符号和构件编号是国际通用的,其余的施工说明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我们设计室大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工程师,他们在大学学的都是俄语,根本没接触过英语,图纸转化的担子自然落在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肩上。一般的生活用语我们还能明白一些,而对专业的英语还是云山雾罩、雾里看花。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那时没有网络,我们从资料室借来英汉词典,对照图纸,逐字逐句进行比对翻译,从微小的螺丝钉,到上百吨转炉设备的施工说明,我们都无不遗漏地转化成汉语。
老工程师们在我们几个小字辈的感染下,也加入了学英语的队伍,于是我们设计室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高潮,相互见面都是用英语打招呼,整个设计室成了一个英语王国,墙上贴满了各种设备及构件的英汉对照词语,就连简单的对白也改成了英语,“hello!”(喂!)、 “ What are you doing now?”(你现在做什么?)、“ Busy over, let's eat !”(忙完了,我们吃饭吧!)不绝于耳,令其他科室的员工们羡慕不已。
经过两个礼拜的昼夜奋战,我们终于完成了工程指挥部交给的图纸英汉转化任务。九十年代初,首钢公司专业晋级考试,追加了英语考试这一项,由于我们设计室的全体员工在此工程中形成了学英语的氛围,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那次考试,我们部门的员工全部通过,后来老工程师们无不感慨地说:“要不是有赛兰钢厂图纸转化的这项工作,恐怕我们的晋级是难以通过呀!感谢这项工程,感谢你们这些小字辈!”
现在当我漫步在首钢厂区,望着那巍峨屹立在厂区的二炼钢厂房,我就想起二十多年前,我们学英语那个蹉跎岁月。
□黄宇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