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普法工作开进了学校、工地、医院和敬老院
■调解纠纷入情入理,调解率和履行率均达100﹪
■用温情感化社区矫正对象,经他教育无一再犯罪
■他就是丰台区花乡司法所所长——
王春禄是丰台区花乡司法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花乡司法所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普法活动,涉及各个层面的居民,将法律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通过他的温情感化法,收获了矫正对象的信任和感激,无一人重新犯罪。
花乡司法所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司法所”。他本人先后获得“北京市五五普法先进个人”“2013年北京市社区矫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昨天,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当天,记者采访了王春禄,了解他的普法人生。
摄入基层
将普法深入一线工地
“我媳妇在老家县城打工时受了伤,那家公司不管了,我该怎么办?”今年9月,在南水北调北京段工地上,河南来的农民工小王向来到工地普法的律师咨询。
由于工伤涉及劳动关系认定、工伤等级认定等多项内容,律师担心小王记不全,拿出一张白纸,把要注意的问题,和接下来应该做的步骤都写了下来,还解释了两遍。原本眉头紧皱的小王,露出了笑脸:“真没想到,你们律师这么好接触,还能这么重视我们农民工,太感谢了。”
这一幕的发生,要缘于丰台区花乡司法所“法律进工地”活动。为了把普法工作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居民,花乡司法所所长王春禄坚持常年开展普法活动。“法律进学校”“法律进工地”“法律进医院”“法律进敬老院”都是他为花乡量身定制的特色活动。
“今年下半年,司法所和一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专业的律师团队定期到辖区内的敬老院陪老人聊聊天,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 王春禄说这是针对有职工拒绝赡养老人的情形而设置的,帮助老人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除了送法进基层,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外。经过前期的细致调研,今年10月,在欣葆育德园小区,王春禄主持设立了法治文化广场。
“这是为了顺应花乡旧村改造、农民回迁上楼的新形势,确立了‘两融入一突出’的设计理念。”王春禄向记者介绍说,一是“融入历史”,即在法律知识中融入“二十四孝”、“古代名人名言”等历史元素,既有文化性、知识性、教育性,又有一定的艺术观瞻效果;二是“融入生活”,在不改变公园原有自然景观和宜居环境的前提下,体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内容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群众乐见、乐闻、乐学、乐用;三是“突出特色”,就是要凸显广场的“法治”属性和地域特色,力求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教育和感染群众。
法制广场由“LED电子屏”、“大理石宣传板”、“16米宣传长廊”三大部分组成,图文并茂,既美观又生动。“我们想的这些,就是为了让居民来到法治文化广场休闲健身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法律知识。”王春禄笑着说。
以情感人
调解案件化姐弟纠纷
“现在的调解不像以前,大多是邻里之间的纠纷。如今,花乡地区的调解案件大多是由于经济纠纷产生,还有涉及赡养老人等问题。”回忆近些年司法所的调解工作,王春禄向记者说道。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花乡地区很多村域涉及到旧村改造问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与经济有关的纠纷也迅速增长。
这天,王春禄的办公室来了一对姐弟。说是姐弟,可这二人是又拉又拽,又打又骂的进的屋。王春禄试图让双方平静下来,了解事情原委。
原来,这位姐姐之前打算在父母的宅基地盖一间房子,房子的大框架搭起来了,可还没等完工,姐姐就出嫁了。当时姐弟情深,姐姐说把房子留给弟弟了。弟弟在姐姐盖的框架基础上,把房子盖了起来,住了进去。双方没有签订任何协议,弟弟在房子盖好之后,将房屋审批单的名字改为自己。
去年,该村拆迁,姐姐找了回来,要求一部分补偿。而弟弟则表示那是多年前的事情,如今拆迁跟姐姐没有关系。为此,双方多次争吵,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双方这才找到了乡里的司法所。
一件案子,需要他多次调解,不仅要了解事件经过,还要了解双方的感情因素。最终,姐弟俩和好如初,双方拉着手、眼眶泛着红、不住地说着感谢,走出办公室。
像这样的调解,王春禄做过很多。他说,最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调解很大程度是掺杂着各种感情的,不像法院是按照法条法理判。双方各让一步,往往问题就能很顺利地解决了。”
今年上半年,花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计调解纠纷347件,调解率100﹪,履行率100﹪。排查纠纷件、预防纠纷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2人,防止群体性上访件、群体性事件20件。
温情感化
矫正对象无一再犯罪
“王所长,太感谢您了,要是没有您,这里没有我的容身之地。”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每次或见面或打电话,社区矫正对象陈明(化名)总会先跟王春禄说上这么一番话。
能够让陈明这样铭记在心,是因为他曾被判服刑10余年,服刑过程中北京的妻子和他离婚了。来自河北的倒插门女婿陈明出狱后回到花乡,却上不了户口。为了他的事,王春禄多次跑到公安机关协商,讲明陈明的具体情况,最终为他上了户口。但没有房子,无法对他进行安置。正好村里拆迁工作启动,王春禄又多次跑到他所在的村,做村领导的工作,最终给了他一个回迁房指标。
让王春禄记挂在心的不只陈明一个人。花乡地区的社区矫正人员有刑满释放的、假释的、保外就医的,还有缓刑的……要根据不同情况监管3至5年。在此期间,每周一次电话,每个月见一次面。重点人员,王春禄都要亲自跟他们见面,和他们谈心。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这个环节,没人管他们了,可能还会引发他们重新犯罪。”王春禄说。刑满释放的马林(化名)有心脏病,干不了体力活也是王春禄反复给做工作解决了他的问题。
王春禄用自己的一个真心、热心,换来了矫正对象们的信任和感激。有的矫正对象还给他送来锦旗,说从他这里感受到了温暖。“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王春禄笑着说。在他的温情感化下,花乡地区所有矫正对象没有一人重新犯罪。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