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8时30分,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造血干细胞第200例捐献志愿者、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王金鑫在海军总医院,经过3.5个小时的血液体外循环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
11时55分,一袋1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紧急送往患者所在某部队医院,将在第一时间移植入患者体内。
在进行干细胞采集时,记者看到王金鑫左手握着一个黄色海绵球并转动着,以缓解发麻的感觉。当时捐献者的父亲以及北京分库造血干细胞第198、199例捐献志愿者也在采集现场陪伴着王金鑫,给予他安慰和鼓励。
正在捐献干细胞的王金鑫此时有什么感觉?王金鑫告诉记者:“现在没啥不好的感觉,只是手有点发麻。”上午10点许,王金鑫的研究生老师也手持鲜花来到捐献病房看望他,希望他好好休息。
“当你决定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告诉家人时,他们支持你吗?”记者问道。王金鑫答道:“父母都很支持我,母亲刚开始不太了解情况,还问我是否需要休学一年,我跟母亲说,没那么复杂,捐完就能上课。父亲觉得捐献干细胞是件很崇高的事,昨天他特地从山东赶来陪我。”
“你对捐献有过畏惧心理吗?有的话是如何克服的?”记者问到。“我刚开始也不太了解捐赠造血干细胞是怎么一回事,在造血干细胞库志愿者的帮助下,我才对捐献干细胞有了正确的认识,捐献干细胞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要抽取骨髓。”记者了解到,上周六王金鑫住进海军总医院,做了些身体方面的相关检查,打了几天的动员剂,昨天上午完成了采集工作。
据了解,王金鑫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在读硕士。2011年,王金鑫作为山东大学法学院的交流生来到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正是在这一次学习期间,王金鑫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是2011年12月的一天,王金鑫去校活动中心打印材料,偶然看到北京骨髓库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招募活动,回想起在山东为身患白血病的校友捐款的情景,王金鑫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用更多的行动去帮助白血病患者。
今年9月12日,王金鑫收到一条微信,通知他与一个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需要他尽快与北京骨髓库取得联系。原来,王金鑫的联系方式已经变更,北京分库工作人员通过他报名时留下的QQ号码与他取得了联系。得知这一消息,让刚到北京上研究生的王金鑫感觉,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一种缘分,他欣然地同意捐献。
接下来的一切非常的顺利,患者的高分结果与王金鑫完全相合。“百分百契合,感觉很神奇,我太幸运了,这比中福彩的概率还要低吧。”王金鑫开心地说道。在等待捐献的期间,王金鑫还加入了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积极参与到宣传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服务中。
体检合格后,王金鑫把要捐献的消息告诉了家人,家人都很善良,也都很支持他,母亲说:“如果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件事儿非常值得去做。”家人的支持让王金鑫感到很欣慰。
昨天上午,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娜,海淀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黄春明,中国政法大学老师、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副主任梁永清等领导,都来到海军总医院进行了慰问。刘娜副会长代表北京市红十字会向王金鑫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相关链接
从第1例捐献者到第200例捐献者,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经历了13年的发展,现已有入库志愿者11.9万。但由于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的契合几率很低,即使是亲生兄弟姐妹间的干细胞也不一定完全契合,在非血缘关系捐献者中与患者的干细胞相合率更是仅有1/400~10000,在较为罕见的干细胞型别中,相合的几率甚至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只有动员更多健康、适龄的志愿者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队伍中来,才能给血液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本报记者 黄葵/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