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市一名退休职工,今年75岁。记得刚退休那会儿,忽然离开工作几十年的单位和同事,心里真有点失落和寂寞,生活也过得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张《劳动午报》,丰富的内容,朴实的文风,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的报道,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它开张不大,通篇说的都是咱北京地界儿的事儿,反映的是咱企业、职工,包括退休职工的心声,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这张报纸。
可是《午报》多是单位集体订阅,市场上极少零售。为了买到一份《午报》,我常常要跑上好几个报摊,赶上个刮风下雨天,困难外带辛苦,但我从不言放弃。为此,我还摸出点儿窍门来,记下几个报摊主的手机号,未曾出门先打电话,谁家有报就奔谁家,不跑冤枉道。如两三家都没来报就抓住一家预定,择时另取。我对《午报》的喜爱和执着,让摊主们都为之感动,有的甚至主动通知我来报了。
生活就像一个向导,你虔诚地追随它,它就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今年,我学会了在市总工会网站,在线阅读《午报》,再也不为买报发愁,每天一清早打开电脑就看报,那个幸福劲儿就别提了。
如今,阅读《午报》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遇上好文章,有时看上几遍还舍不得放下,索性就把精彩段落抄在本上。我最爱看的内容有张光的文章和“点评”,短小精悍的“官微锐语”,副刊文娱版的“娱乐杂谈”,情怀版的“图片故事”以及《劳动者周末》的彩照。记者中白莹和白霖,刘欣欣和杨琳琳,阎义和高铭等人的一些报道我也很关注。《午报》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您若问我干嘛这么喜爱《午报》,我会摆出一串儿理由:它是一张普通劳动者的报纸,每个职工的声音和观念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体现出来。比如关注、维权、追踪、特写这些互动性版面和栏目,平易近人的群众语言,就如同和你拉家常、唠嗑儿一样在聊天,一点不觉得它居高临下。它又是一张与我们贴心的报纸。像情怀这个版面,无论是家庭相册老照片,还是企业里的感人故事,工友的往事回忆,就如同是你自己的经历或你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亲切感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午报》就是我们北京职工的一方水土,每天给我们带来雨露和营养。“十一”长假前,它端出了88项旅游大餐,盘点了吃喝玩乐秘籍,列举了33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走势……您说,哪样不是亲们的迫切需求?
《午报》充实了我的生活。我从阅读开始,渐渐地爱上了写作,两三年中,就有《工会让我当婚礼主持人》、《当年我们的职代会很简朴》等十多篇作品见诸报端。每发表一篇,都会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喜悦。
《午报》,我爱你!你让我的退休生活更精彩!
□何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