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针对中国紧缺石油的情况,毛泽东对周恩来、陈云感慨道: “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据说,当时全国的石油年产量仅为12万吨。
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彭德怀在批阅报上来的文件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1943年苏联政府和民国政府的一份文件,上面写道:“关于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他不禁眼前一亮,从这一刻起,如何在新疆开采石油成了他最关注、谈论和策划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当时,毛泽东对该公司提出的任务是,以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为主。
当时,中苏专家对独山子的勘探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凹陷地带,希望能在那里再找到一个独山子油田。三四年中,他们先后在霍尔果斯、安集海、呼图壁等地打了71口井,却没有找到一口工业性油田。于是,他们又把注意力集中到距离独山子百公里之外的黑油山,吸引他们的原因是“黑油山有油”。
但钻井的结果还是令人失望:一口井发生水喷,其它3口井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工业油流。
准噶尔盆地到底有没有石油?独山子到底有没有石油?多数苏联专家认为,黑油山所谓自溢油泉,不过是一点残余油气而已,不可能是大油田,他们反对在黑油山勘探。中方专家和少数苏联专家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黑油山山前油很少,但附近周围区域油很多,应当是个油海。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执愈演愈烈,使得在当地的石油勘探陷入僵持之中。
就在这时,中苏两国政府宣布,从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中苏合营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中国,由中国自己经营管理。于是,新疆石油公司成立。
新成立的新疆石油公司决定,根据苏联专家吾瓦洛夫等人的建议,在1954年年底,拟定 《黑油山地区探钻总体设计》,计划在黑油山地区打4口探井,构成一剖面,勘探油气情况。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地质构造后,公司认为位于黑油山5.5公里处1号井肯定会出油,于是便开钻。
66岁的石油工人卡依霞·库赛根老人回忆说,当时石油工人在戈壁荒滩上住地窝子、睡帐篷。水,只能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用马驮来。一盆水洗了脸又洗脚,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有着十足的信心和干劲。
1955年10月29日,这个油井终于喷出了第一股工业油气流。顿时,钻井工地沸腾了,那些从一开始就抱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青年钻井工人,激动地捧起原油往自己脸上抹。当时,《人民日报》发布消息说,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发现黑油山新油田!经勘探初步确定储油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可能在1亿吨以上。摘自《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