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支农28年惠及2亿人次
困难职工希望他一直在大屯工作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信使孙素芬
支农28年惠及2亿人次

孙素芬(左)到农户家指导
 

■她在全国首建农民远程教育和信息服务体系,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

■她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信使”,科研成果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

■她领导下的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被称为“科学致富的源泉”

■她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

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开拓者和领头人,孙素芬创了农业信息化的多项第一,其多项科研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一直以来她都致力于让农民致富,多次手把手教农民学电脑。对农民的要求,她总是有求必应……28年来,她利用服务热线,农业网站等传播知识,提供信息,惠顾农民2亿人次。

三网合一远程培训农民

“北京模式”被广泛推广

1986年孙素芬进入信息所,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足迹踏遍了京郊182个乡镇。

正是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孙素芬发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过去农业技术的传播都是靠口口相传。农科院一个新成果出来,传到乡镇,再到村,最后到农民,周期太长。明明很好的成果,等传到农民手中有可能都过时了。”

于是1999年孙素芬开始做起了农民远程教育,让新技术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里。“当时计算机网络刚刚普及,农村利用很少,我们就先考虑用卫星的方式,在县镇建卫星接收站。”这样,专家讲座,一项技术同一时间各乡镇农民都看得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2001年,孙素芬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主持建设“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农民远程培训体系。

这项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北京模式”,现已在全国20个省市的200多个地区推广。

那时,孙素芬天天下农村,手把手地教农民上网,每天工作13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

2002年,在孙素芬的帮助下,怀柔区喇叭沟门西府营村的彭光海,在自家安装了卫星接收器,成为第一个在自家建立远程教育站点的农民信息员。他坐在家里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很快掌握了信息,开阔了视野,发展了食用菌栽培项目,还承包荒山建设果园,每年增收数万元。

当地农民纷纷到彭光海家学知识、学技术,他家被称为“农业科技加油站”。

孙素芬还帮助彭光海发展温室大棚种植黑木耳,及时联系银行、信用社申请贷款,还把国家扶持农户的优惠政策印成材料快递给他。现在,彭光海家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工作岗位。彭光海经常说:“感谢远程教育,感谢孙所长。”

建非典网络防治专栏

让农民足不出户学技术

2003年,北京“非典”期间,孙素芬带领团队,在北京农业信息网,开通了国内第一个农村非典网络防治专栏。由此,通过全市200多个农村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上千人,大大提高了乡镇抗击非典的能力。此外,经孙素芬策划编辑,出版了《京郊农民预防非典型肺炎手册》,4天中印刷121万册,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

顺义区龙湾屯镇丁甲庄村的石立民,从小患小儿麻痹,下肢瘫痪。他梦想着“依靠自己的双手,减轻家人负担,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但他一不懂技术,二没有信息。

顺义区残联建议石立民:“试试跟农科院联系一下,他们有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就这样,石立民找来电话号码,怀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孙素芬打电话。

没想到第二天,孙素芬就带人上门,给石立民家安装了远程教育和双向视频终端设备,并免费注册了学习账号,还手把手教他上网学习、查找资料。很快,石立民熟悉了上网学技术、找信息,解决了自家养殖难题,还帮助周围的乡亲。

一次,丁甲庄村的苹果树发生干腐病,石立民向农科院求教。孙素芬第一时间通过12396热线,了解病害情况,并邀请专家上门指导,使当地几十名果农,及时掌握了干腐病防治技术,减少了损失。

如今,石立民家成了村里又一个“农业科技加油站”。石立民说:“网络不仅让我重新站了起来,而且走得更远。要是没有孙所长,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开通科技服务热线

随时为农民解技术难题

2001年,孙素芬主持建立的“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至今已在京郊建立接收站435个,覆盖了京郊所有乡镇和重点村,开创了“一人讲课,万人受益”的远程教育新局面,其做法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还走向了世界向其他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京郊农村也开始普及。想到自身的资源优势,2003年,孙素芬带领她的团队,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中心数据总量达15T,相当于150个中型图书馆藏书量的动态数字农业信息仓库,成为北京地区农业信息最丰富的资源库。

在入村了解农民需求时,孙素芬发现,在搞远程教育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农民课上跟老师学了技术,过几天在棚里又有了新问题,需要随时和专家联系。

“农民手机的拥有率比电脑高,为什么不开通热线电话呢?”

2009年,孙素芬发挥信息所技术、人才优势,落实集成服务理念,构建了集远程视频咨询诊断、电话语音咨询服务和网络在线答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远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平台也在不断升级。“随着3G技术发展,我们还在考虑以后更多开放移动终端,让农民用手机,用iPad来学技术。”孙素芬告诉记者。

28年来,孙素芬在传播农业科技的道路上,不断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着传播手段。“我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农民,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调研也是她心中重要的一课,“出发点一定是解决问题,要和乡镇的实际结合,否则工作就脱离了实际,没有针对性。”

28年来,孙素芬走遍了京郊182个乡镇,而她创办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服务京内外农民2亿多人次,实现了“把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现代科学文明成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农民共享”的奋斗目标。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