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节后的一天,我上网浏览自己的博客,发现一位博友写了两行让我心潮澎湃的留言:“真的是国光同志,邱村火箭炮营,我们是同宿舍的战友,30年过去了,昨天我专程去了老营房。”同时,他通过博客还发来一“纸条”,他说:“在老营房拍了不少照片,拍着当中泪水就滴在了手机上……”这位没露真名的战友是谁呢?我激动中回复了一“纸条”。
对方可巧在线,又发来了“纸条”:“我应该是你的前任文书。”我脑子里立刻就想到了南京籍的战友朱桂阳,一位钢笔字写得秀雅,和我同年入伍的小伙子。我试探地打了几个字问,他很快回复,果然是他!他还给我发来了手机号码。我随后问他,拍的照片我能看到吗?他说从他的微博中就可以看到。我没有开通微博,就给了他一个邮箱号,想让他在方便的时候把照片传过来。不想过了十多分钟,邮箱里就闪现了一封邮件。我心“嘭嘭”地跳着,想立马点击打开,手紧张地又停了下来。此时的心情,真比要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还要迫切,然而,喜讯临头了又不能平静的去面对了。接着我就打开了邮件,老战友一下竟发来了28张珍贵照片,没等下载我就抑制不住地看了起来。走过了30年风雨的老营房还在,坚固的不规则山石砌的墙体,灰褐色的房瓦,一排排营房在如今长的高大的梧桐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
老战友朱桂阳有些遗憾地告诉我,部队前几年就调往别的地方了,营部篮球场上的野树和杂草,已将此处覆盖得看不出早先的样子了。我眼神不够地盯着照片,也不知先细看哪一张了。营房北面用红砖建造的圆形水塔,在我们来当兵时就已存在,它是这片坐落在丘陵地带的营房中最高建筑了。我们外出训练火炮,坐着军用卡车,沿着颠簸曲折泥路回来时,远远的就伸头望见了这红色“碉堡”,心里真激动啊。不少战友常在这里拍照,寄给亲人、朋友,那时还没有彩色的胶卷和照片,这次老战友有生第一次在这里拍了彩色的红水塔,拍了许多我梦寐想见到的景象,看了我心都要飞了过去。
他拍得非常清晰、用心。营区里北高南低的石子路已变成了沙石路。挨着营房山墙的灰砖碎石便道、淌水槽,青苔点点,没有什么改变;连镶在便道旁的红砖角“路牙”,似乎还留存着我昨日的目光。仲秋令人感思的古铜色的落叶,不巧也飞入了有的照片中,我点动鼠标放大每一张照片时,有一张连部前的镜头,我伸头一瞅,真是泪落如线。30年了,我和战友们曾亲手栽的美人蕉仍默默地活在那处位置。翠绿的叶茎,吐着火一样的花,一丛丛的傲然站在一起。它们是留守在这里,一个个不愿离去的老兵吗?我不由得抬起右手,对它们敬了一个“军礼”。
万物有情,老兵情深。30年的老营房,30年的美人蕉,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翠绿的叶茎好比留守战士的军装,火一样的花是战友们的“帽花”,今天它们忍着寂寞,继续在为我们站岗放哨。我抚泪看了又看,又让女儿来看,“当兵光荣,无怨无悔”,这就是我感谢老战友,感谢军营想说的话语。
□韩国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