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执教时差点“下岗”,他痛定思痛给自己立下学习“死命令”
■钻研教改,他5个月没给孩子买过奶粉,终于在全国教学大赛拔头筹
■面对学生批评,他虚心接受,从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重教学艺术、授业更育人,他巧借学生的恶作剧整顿班风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
“……不管什么季节,他都是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离校……”趁着等待张龙老师下课的时间,记者和他的同事聊了起来,“教学很有一套,学生都很喜欢他。”下课铃响后不久,张龙走进了办公室。“张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做?”“张老师,这样写成吗?”……课间采访中,仍有不少学生找他请教。而且,还赶上有几名毕了业的同学回校看望他。张龙则一边对同学们表示感谢,一边鼓励他们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探访张龙】
潜心钻研教材
全国教学大赛拔得头筹
张老师在他的博客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在这幅画中,有浓淡、深浅、高低、起伏、明暗等种种色调与伏笔。我希望我的人生画卷是这样的:以梦想作布局,以挑战作笔锋,以责任作意境,以感恩作色调。”
在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时,张龙因为教学经验不足,面临差点“下岗”的危险。被调到分校任职之后,张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增加对自己的要求,使用“魔鬼”训练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每当夜晚来临时,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张龙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教研世界中,潜心备课钻研教材。在他的作息表里,没有下班的概念。“不管什么季节,不论睡得多晚,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回宿舍,是我雷打不动的规矩。”回忆起那段特殊的日子,他半开玩笑地说,每天陪伴自己入眠的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每周一节校级公开课,每学期至少看3本教育教学专著是张龙给自己立下的“死命令”。在实践中,他慢慢摸索出了教学经验,渐渐理顺了工作头绪。2006年,他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到博客上,与名师互动交流,研讨语文教学真谛,探取语文教学真经。在他的带领下,班级成绩慢慢提高了,凝聚力也增强了。他被评为朝阳区优秀班主任和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之后,张龙作为唯一一名代表北京的选手参加了在银川举行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这是他经历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27岁的他是所有选手中最年轻的,他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接受了全国教育届专家及6400多名教师的考核。这节课代表着北京市课程改革最前沿的理念,倾注着北京小语届专家的心血,凝聚着他从教以来的经验和智慧。
经过两天激烈角逐,张龙讲授的这节课赢得了领导、专家、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本届大赛语文教学“最完美的转身”,最终获得了特等奖的出色成绩。回忆起为这节课的备课过程,张老师说:“两个月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改一遍教案。有时候和专家讨论完教案,已经是晚上10点,改完教案已到凌晨。由于第二天要按照新改后的内容讲,备课到夜里两三点已是家常便饭。由于专家们的意见不统一,想在多种意见中找到结合点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个时候,我的女儿才5个月,我没有给孩子买过一次奶粉、一次尿不湿……”
带班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的自己先做到
班主任工作是需要敬业和智慧,因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不仅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用良好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执教近10年来,有一件事至今令他记忆深刻,那次,第四节课和中午连上了,他没时间打饭,同事帮他将饭端到教室,他吃饭后就把饭盆放在讲台桌上了,没时间刷。班上的曹嘉琪对他说:“张老师,您没时间刷,我帮您刷吧。”听到同学能说这样的话,张老师心里特别感动。可当学生拿到饭盆后,小声说的一句话,至今让张老师记忆犹新:“您怎么不把饭吃完了呀?让我们吃干净,您还剩饭。”张老师回忆道,“我当时真的很尴尬。是啊,老师要求孩子把饭吃干净,自己却剩饭,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学生呢。扪心自问,我们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是否应该做到呢?”
之后,张龙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自己是否做对了,是否起到了表率作用,是不是做到了正直与负责?是否做到了问心无愧?
批评讲究艺术
巧借学生恶作剧整班风
“张老师,咱们班的邮箱登陆不上去了,作业怎么办呢?”“张老师,咱们班邮箱的密码被人改了……”一个晚上,张老师接到了十几个家长这样的电话。接到电话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否某个学生不想做作业,也不想让其他人做,把邮箱的密码改了。
第二天,张老师就把头天晚上接到的家长电话的情形在班里说了,并且把家长的担心和忧虑也跟孩子们说了。最后他又补充到:“这件事情已经影响到了班风,这也肯定是咱们班里的同学做的,我希望这位同学能主动找我。否则,调查后,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全班同学。”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给这位学生一个主动认错的机会,并且告诉他这么做严重影响到了班风,影响了个人的成长。
中午吃完饭后,张老师的手机就响了,有一个短信这样写道:“老师,我是×××。班级邮箱的密码是我改的,我只想搞个恶作剧,没想到把事情闹大了。还没来得及把密码改回去,就被同学发现了。我很抱歉,今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请您原谅我。”
看到这个短信张龙情不自禁的笑了,他相信这位同学说的话,也相信这只是个恶作剧,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的好奇心罢了。张龙当即回复:“放心吧!老师知道该怎样做,相信你更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事。”
事后,张龙对同学们说:“今天,有一个同学向我说明了事情的真相,他只是想研究一下怎么修改邮箱密码,没想到耽误了大家的学习。他让我转告同学们说他很抱歉。我们一起为他勇于认错的勇气鼓掌。同学们,从这件事当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吗?”孩子们说:“做事要考虑后果”“今后心里要时刻想着他人”……
“作为教师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需要智慧,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一句话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灵。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要在全班面前让他出丑。教育者要时刻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是他们的倾诉者、朋友、家长。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者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有一颗爱心,还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我想:教育的艺术应以宽容和爱做基础。”
【对话张龙】
从事教学工作
得有一种使命感
记者:张老师,在遭遇困境时,您是如何挺过来的?
张龙:我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任务目标,完成了任务之后才能睡觉。另外,在每周的公开课上,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脚踏实地,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师这份职业?
张龙:对教学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爱与责任同在,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我会永远铭记冰心老人的一句话: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记者:从默默无闻到全国知名,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张龙:芳草地(小学)是一片沃土,我特别感谢她给予我丰富的营养,10年的培养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我忘不了帮助过我的领导、恩师、教研员、同事……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我的成绩。
最后,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节日快乐,家庭幸福。
□本报记者 王卓
2014北京榜样
9月第二周人物
陈双来
男,1967年生,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烧窑峪村村民。
他是乡村“志愿技术员”,义务为村民修剪果树20年;他组织志愿服务队,为十里八乡的果农服务;他给果农发短信作技术指导,用坏了8部手机;他当森林资源巡查员,万亩林地,20多年没发生乱砍乱伐和森林火灾。如今,烧窑峪人杰地灵,被称为“雷锋村”。
林家丰
男,1936年生,原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工程师。
在岗期间,他曾连续数年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996年他退而不休,连续18年向航天七院捐款68万元;2010年,航天七院设立了“林家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以表彰青年设计人才。78岁,林家丰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
宋薛礼
男,1970年生,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宋记修锁部负责人。
10平方米的修锁部,是他挣钱养家过上踏实日子的根据地,也是他志愿服务帮孤助残的大本营;他是妻子心中体贴的丈夫,儿子眼里能干的父亲,更是大兴区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里的一名骨干;22年的平凡日子里,他通过开锁的方式,挽救了40多条生命,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救人锁匠”。
张乐泰
男,1974年生,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预审大队民警。
他在部队是技术能手,爱兵模范;复员后加入公安队伍,破案不畏艰难,善于顺藤摸瓜,挖出串案;因为心细如发,避免了错案发生;他的个人生活非常简朴,帮助邻里从不嫌麻烦,是邻居眼中的好街坊。
郑鹏
男,1987年生,北京首都机场航空安保有限公司安检员。
2014年1月2日,郑鹏下夜班开车回家,途经顺义潮白河附近时发现有人落水,他立即下车营救,不料脚下冰面突然开裂。落入刺骨冰水的郑鹏坚持游到落水者身边,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终于将他救上岸。在确认落水者安全后,郑鹏悄悄离开了现场。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
http://bjby.bjwmb.gov.cn
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