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好一名教师是我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跨越山海的筑梦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好一名教师是我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贾志勇
资料图
 

20余年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贾志勇始终奋战在教育事业一线,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教练,他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具有挑战性的知识领域。同时,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信息技术教育。贾志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2024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不忘初心

做信息学教育领航者

“信息学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通往未来之路的大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八十中学子乃至更多学子完成他们的梦想。”贾志勇说。

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贾志勇带领全组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创建学校信息教育平台,服务全校师生。他成功打造了全国信息学特色校、北京市信息学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多个平台,为学校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2年,贾志勇参与筹建了“王选创新实验班”,通过数学与信息科学课程融合,培养在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方面表现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他携手其他教师共同创立“王选创新实验基地”,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一流的学者专家,架构科学、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并与相关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衔接,加强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在贾志勇的带领下,八十中信息学教育实现了从选修模式到社团模式,再到专业模式的华丽转变。信息学奥赛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越来越多的八十中学子在这里一展抱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开拓创新

潜心培养拔尖人才

“我希望以兴趣为引,以热爱为翼,引导学生们在信息技术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帮助他们培养强大的自学能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在信息技术科学领域的探索之路上,贾志勇始终将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热情。

人型机器人、三维设计、Arduino……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信息学课程,以及备战各项奥林匹克竞赛的高强度训练,是“王选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日常。在这个班的课堂上,贾志勇注重在培养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德育生活体验以及体育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深入讲授数论、图论、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他致力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通过接触最新且最具挑战性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

作为北京市“翱翔计划”工作负责人,贾志勇积极推动学校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组织“王选研学旅行”以及推荐优秀学生参与“翱翔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与大学导师一对一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得以提前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并参与课题研究,从而拓宽视野,提升格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贾志勇坚信教师应具备耐心与细心,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作为学校信息学奥赛总教练,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在半个学期里,我能初步判断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半年后,我便能洞察他们的感悟能力;而经过一年的观察与培养,我将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更高难度的针对性训练。” 贾志勇分享道。在他看来,竞赛初期应注重普及基础知识,教练需多讲解,学生需多练习,夯实基础。随着竞赛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升,高水平选手则应养成学习阶段总结、竞赛总结的习惯,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欣慰、自豪!”谈及自己带过的学生,贾志勇满心感慨。他的学生中,有奥赛国家队的选手,有亚太区、全国奥赛的金牌得主,有提前被名校录取或保送的优秀学子,更有如今深耕科研领域的博士、博士后。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链接的优质资源,更是贾志勇与其他老师们、学生们共同努力、拼搏奋进的结果。

深耕重点项目

为广大师生用心服务

贾志勇的教育视野不仅局限于八十中的学生,他还深耕重点项目,致力于为北京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师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助力更多学子迈向更广阔的舞台,实现他们的梦想。近年来,他参与了“基于在线课程平台的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共同体项目”“构建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学技术课程体系的校本实践研究”等,先后获得朝阳区教育教学年度成果奖、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贾志勇不仅专注于课堂教学,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交流轮岗活动中,他主动响应号召,对传统的课后服务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扩充与创新。他巧妙地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跨越校园的围墙,触达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令贾志勇深感自豪的是,这一模式已经成功推广至北京市的25所学校,惠及数千名学生,为他们开启了通往信息技术世界的大门。

“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贾志勇说,“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刘欣欣 通讯员 张雪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