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任洁)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才局、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发布《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当前首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共提出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遴选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引导支持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建设等10条具体措施,在针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精准施策、优化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支持方式和周期、试点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面提出创新性改革举措,并对照各项措施梳理形成任务分工表。
其中提到,加快建设北京研究中心,依托战略科学家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着力为战略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引进的战略科学家提供建功立业平台,支持其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探索,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发挥科研平台组织化作用方面,重点布局建设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聚焦高精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背后“根问题”,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等一体化创新。鼓励高校申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和前沿交叉技术研究。统筹建设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产出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依托以上科研平台,支持“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产出更多应用成果。
在人才培育方面,“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提出要深入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超常规培育战略科学家潜质人才。重点支持40岁以下具有家国情怀、战略科学家潜质、未来可能产出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高校卓越青年人才,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增加基础研究类别项目比重,重点支持长期独立开展自由探索、有耐心坐冷板凳的青年人才。建立动态调整和滚动支持机制,对每批实施较好的前10%项目进行“5+5”年长周期滚动支持。
遴选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长期稳定支持35岁以下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清洁能源、高端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对市属高校实施较好的专项优先推荐进入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申报决赛“直通车”。
加大对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中央高校将基本科研业务费更多用于推动青年教师开展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试点推动市属高校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市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自主实施科研项目,激发和保护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潜能和兴趣。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新星”计划。
加快推进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面向基础学科设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联合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新双培计划”,重点支持数理学科与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