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艳) 近日,由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朝阳区举办。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发布了北京节水成效。十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市用水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3%,主要节水指标在全国领先。
本次活动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为主题,结合北京市水资源禀赋和节水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与北京市水务局发布了包括“节水产业”“节水制度”等在内的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关键词;活动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公共机构和高校节水倡议、2024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等内容。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把节水作为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构建全社会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开展全行业重点节水行动和打造全方位节水服务保障机制三方面,在全社会、各领域实施节水行动,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让每一滴水都有价值。
北京市坚持制度先行,首创“全面节水”立法,出台《北京市节水条例》,与国家《节约用水条例》紧密衔接,制定30项配套制度。在全市用水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十年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3%,主要节水指标在全国领先。年再生水利用量超13亿立方米,成为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全市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机关,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75%以上。
十年来,北京市持续开展重点领域节水行动。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率先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十年来,农业用水从8.2亿立方米降至2.4亿立方米;在工业节水减排方面,工业再生水利用量超工业用水总量三成,用水重复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在城镇节水降损方面,累计完成1350余个自建设施供水单位置换和1251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44%。
此外,本市打造了节水服务保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科技创新、宣传引导等多种手段,居民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再生水由市场自主定价。激发节水市场活力,全面落实工业企业水资源税减征政策,推广合同节水管理项目46个,投资额达3.76亿元;发布节水绿色金融债券和贷款超20亿元。
本报记者 曹立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