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越努力越焦虑,该如何调整心态?
春季乍暖还寒,“捂”还是“不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季乍暖还寒,“捂”还是“不捂”?

 

春三月,早晚温差大,甚至出现了“倒春寒”。许多人,往往禁不住春寒料峭的侵袭,很容易引起咳嗽、发烧、咽炎、哮喘、气管炎以及腰腿疼痛等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所以,人们应适当注意“春捂”尤其必要。除早晚要注意多穿衣外,学会正确“春捂”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春捂重点“上薄下厚,重头足”

中医认为,寒多自下而起,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同时,头部、手部和脚部是人体最易散热的部位,所以也要重点“捂”。 穿着上宜“上薄下厚”,减衣物时先减上衣,后减下装,不要过早穿着外露足踝以及过薄的鞋袜。除穿衣保暖外,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寒。

老人的身体对于温度和环境的适应性比较慢。外出时,衣服做分层保暖和防风,比如:里面穿着秋衣,外面套一件薄卫衣或毛衣,再加一件外套,这样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服。

其次是捂头,头为“五阳之首”,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腿脚,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到户外活动的时候压压腿,并按摩腿上的足临泣穴和阳辅穴,晚上睡觉之前泡泡脚,腿脚就能暖和;再次是捂背,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兼之与气血“命脉”心肺相邻,故其保温显得格外重要 。

“捂”与“不捂”看气温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捂要顺应天时,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增添衣物,未雨绸缪。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减衣。所以最好每天听听天气预报“有备而衣”。

研究表明,对多数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在15℃以上时,可适量减少衣物。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老人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如果感觉“捂”到身体会出很多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汗后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

春捂,患这几种病的人群要格外注意“捂”

春季乍暖还寒,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及过敏性疾病等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再加上“倒春寒”的影响,往往容易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致诱发或加重原发疾病。因此, 患有以下几种疾病的人,在这个季节要适当多“春捂”,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关节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护好肩膀、膝盖、腰椎、颈椎等全身重要关节,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这些地方。

冠心病患者。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还要特别注意前胸和后背的保暖。

脾胃虚寒的患者。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此时要避免寒冷刺激导致疾病急性发作,出现胃痛、腹痛等症状。

常言说:“过了清明寒十天。”这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适当“春捂”是防治风寒所致疾病的有效之举。“春捂”是养生、防病的一种方法,若要身体健康,还需通过积极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身心愉悦,正应了《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黎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