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触摸历史 畅享春光
西藏林芝:神奇的卡定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城墙遗址公园:
触摸历史 畅享春光

 

身边的美景,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位于崇文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离我们真的很近,可是这么些年,还真没有认认真真地去看过。早春时节,这里的梅花已经开成了海,再不去就对不住这一份“人间奇景”了。于是,我们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我们从崇文门地铁站走出,穿过一片熙攘的街巷,眼前豁然出现一片青灰色的城墙残垣——这里便是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见证者,这段1.5公里的城墙像一条苍劲的龙脊,串联起古老与现代的文明记忆。

踏入公园西门,最先迎接我们的是一片盛放的梅花林。这里的梅花以红梅为主,间隔一些粉梅与白梅。红梅开得可真艳,宛若桃花。可这个季节桃花还没来得及开,红梅就已经前来报到了,这岂不令人欢喜?粉梅与白梅也很可观,蕊寒香冷,蜜蜂还没有赶过来,但梅花不以为意,照样以绽放的姿态迎接游客们。枝头粉白相间的花朵,背倚斑驳沧桑的城墙,宛如一幅“古都春韵”水墨画。前来拍照游春的人可真多,大多用手机拍,也有现场直播的,当然,少不了资深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架着三脚架,在仔细琢磨每一个角度。其实,这里的梅花怎么拍都是美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明清古城墙的遗址呀。

顺着梅花向东慢行,一座巍峨高峻的角楼闯入视野。这座始建于1436年的城楼,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转角建筑,四层重檐歇山顶,气势逼人,虽历经战火仍气势恢宏。明清时,角楼既是瞭望塔也是防御工事,八国联军侵华时,这里曾架起火炮奋力抵抗……

登上城墙,来一段沉浸式历史体验。脚下的夯土层裸露出黄褐色地基,与修补过的青砖形成鲜明对比。据了解,现存墙体最高处达11米,外层砖石为明代原物,内部填充的“三合土”由石灰、黏土和糯米汁混合而成,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坚硬如铁。

端详这些古城墙,如同在欣赏一篇世界级的建造史诗:明城墙始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35公里的城垣耗时20年建成,永乐之后,明帝国的历代帝王又持续加固整修。清代沿用了明城墙,并继续加固。鼎盛时期,墙体底宽24米、顶宽18米,可并行四辆马车。明城墙的建设蕴藏着功能玄机:锯齿状的雉堞既能隐蔽守军,又设瞭望孔和射击口;马道斜坡便于运输物资;每隔90米凸出的“马面墙”可形成交叉火力——这些设计让北京城成为冷兵器时代全世界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北京城市大规模扩建,约90%的古城墙被拆除,仅东南角楼及部分残垣幸存。2001年,北京市政府启动“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旨在抢救文化遗产、重塑城市历史轴线。此工程涉及崇文门东大街至东便门段,需腾退城墙两侧30米内建筑,总面积约15.5公顷。为了恢复历史旧貌,此工程拆除居民住宅约2500户、单位40余家,包括工厂、仓库及铁路附属设施,累计搬迁人口近万人。公园建设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对现存城墙夯土核心层加固,仅修补外层破损城砖;角楼修缮使用传统工艺,复原72只脊兽及歇山顶结构;清理城墙根部的明清时期排水涵洞,向公众展示古代防洪智慧……

更为难得的是,明城墙遗址公园是个全天候开放的场所,市民随时随地可以来此散步赏玩。近年来,这里办起来梅花文化节,来古城墙根底下赏梅,已经成为市民春天的一大盛事。天色渐晚,晚霞中,残缺的墙体在灯光下更显沧桑。明清时期北京城墙的消逝令人唏嘘,但用不着太伤感——正如公园设计理念所诠释的:“残缺本身即是一种完整。” 触摸这些幸存的历史碎片,促使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将前行的路设计得更加宽阔。

□辛望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