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跳槽到高职院校,她连续两年带队夺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短短三年就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团队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负责人。这位“职教新星”,就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系专任教师安泽婷。
运用企业工作经验
开展项目制教学
安泽婷2019年进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担任研发设计师,2021年12月来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作。做出这样的职业转型决定,是因为她一直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向往。
“面向职业院校学生,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思考方式。当看到学生接受我的教学内容并且有所收获时,我会特别有成就感。在高职院校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价值。”安泽婷说。
在安泽婷看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很有优势,为此,她根据专业要求,授课方式主推动手实践,开展项目制教学。
依托曾就职于企业一线的职业经历,安泽婷将实际工作经验融入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课程。比如她教的汽车机械课程需要用到3D软件画图纸,她就向学生展示企业的车辆模型如何一步一步组建起来、项目如何审批,以及项目和部门之间如何配合等相关知识。这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显著增强。
目前,安泽婷教授的是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无人驾驶领域。在专业课教学中,她摒弃了传统的先讲车辆定义、传感器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假定自己是企业工程师,去安装传感器系统。通过设定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们在实训室里操作实训设备,完成任务驱动下的情境化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安泽婷说,“学生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中,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与过去传统的汽车专业所学完全不同,按安泽婷的话说就是“几乎是颠覆性的”。“过去提到造车、修车,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金属屑满天飞、工人钻进车底弄得全身油污的场景。然而,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车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售前方面,机械臂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工人只需负责操作电脑、做好记录和质检工作;在售后方面,工人们更多地使用诊断仪操控电子机械,识别并消除电脑上的错误代码。整个过程充满了高科技含量。”她介绍道。
安泽婷不仅把企业经验带到课堂上,还会把教学感悟和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企业,推动企业调整进课堂的知识内容。比如有学生反映不了解客户投诉处理的具体标准,想学习真实案例,安泽婷就联合一些老师共同给企业提出建议,“能不能定期更新来自一线最新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真实的投诉处理流程,避免师生“闭门造车”。
近两年,院系与理想汽车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安泽婷成为理想“扬帆计划”认证讲师,在第二届理想“订单班”担任班主任并授课。理想“订单班”采取每月考核的强化机制,师生要付出更多努力。大到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培养,小到技能训练,安泽婷都亲身示范,把最新技术要求及时更新到课堂中。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月考平均通过率接近100%,全国排名名列前茅。2024年7月,她的学生们开始奔赴各地门店实习,今年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敢打敢拼
两年勇夺三项市级大奖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是面向首都职教教师群体举办的专业比赛。2023年,安泽婷带队第一次参赛,“新老师、新专业、新课堂”,这个被大家戏称为“三新”的团队一举斩获全市一等奖。2024年,团队再度参赛,蝉联一等奖,并取得进军国赛的资格。
“无人驾驶是当下主推的新技术领域,这个专业非常前沿,学校对我们寄予厚望。”安泽婷与团队成员在授课之余持续准备。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他们一边进一步精进专业技能,一边与头部企业交流,汲取技术养分,学校也提供专家资源予以辅导。在此期间,不仅每个人的综合素养获得飞速提升,相关课程建设也都有所受益。
安泽婷还于2023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市第十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市本科院校的同行同台角逐。虽然缺乏赛事经验,但她顶住压力,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连续备战近百天。最终,她在比赛现场发挥出色,获得市赛二等奖、最佳教学回顾奖,离一等奖只差0.7分。一位老专家看完后特意联系她,“小安老师,你太棒了。你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
亦师亦友
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来自河北的刘学臣刚进校时不善言辞,班里要选班委,他想参加但缺乏自信。安泽婷鼓励他积极报名,但是刘学臣犹豫半天,只报名了宣传委员岗。
有一次,安泽婷给学生布置课题,让他们调研制作PPT,并且在全班展示。汇报当天,她发现刘学臣的表述能力强,对技术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是一棵好苗子”。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刘学臣,安排他承担一些重要任务,推荐他参加各种比赛。
经过多番历练,刘学臣待人接物时变得落落大方,并成功竞选上学生会主席。大二时,他当上班长,还在年底考核取得全班唯一技术满分。如今,已经参加过30多项国赛、市赛的刘学臣,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腼腆的大男孩了。“安老师,我要专升本,还想考研,往更高的方向走。”刘学臣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性化培养,学生适合哪个方面,就多给其提供相关机会,让其尽可能施展才华。”安泽婷认为,在学校的几年可能是学生改变一生的重要阶段,老师应该为学生搭建平台,推动其成长,帮助其迎接更好的未来。为此,她用心助力每一个学生发展潜能,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向着理想不断奔跑,在实干中持续创新。虽然进入职教领域工作时间不长,但年轻的安泽婷已经勇挑专业大梁。她将继续引导更多职教学子勇敢逐梦,镌刻下更绚烂的知识与技能画卷。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