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千年罨画池 依然诗情画意
河南开封: 夷门自古帝王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罨画池 依然诗情画意

 

前段时间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我们驱车去四川崇州市市中心文庙街的罨画池游玩。

我抵达时已经是上午10点,从上南街的步行街,穿过楼宇间绿树浓荫街道,便来到了文庙广场,远远见广场上一尊孔子的雕像,其背后是小月池。月池之后是中间高两头低朱红色的飞檐翘角的高墙,直抵蓝天。朱红色的墙上写着“宫墙万仞”。墙背后就是传说中的文庙,从右边门口而入。

进入文庙,右边有块石碑“崇州文庙塑像记”,记录了这文庙修葺的事。T字形的石板道,两边都是名木古树,只见三层飞檐翘角,由12根红色柱支撑,底下空的牌楼,楼阁上写着“棂星门”,据旁边介绍:这是全球唯一的文庙棂星门形制,也是四川地区古代文庙唯一的木结构。正面三重楼檐、背面两重檐绿瓦歇山顶式三排六柱五间木结构牌楼。

过棂星门只见又一庭院,院墙两边是红色的厢房,有两层五角亭彼此对望,庭院绿草茵茵,墨绿的桂花树站一方块;赤裸的紫薇静静站一方块。远处红墙绿瓦被庭院两边的银杏树掩映,四川的冬天如北方的秋天,此时银杏叶正金黄,满树鎏金。院内有池,池上有爬满青苔的石拱桥。过石拱桥便见银杏树下掩盖的碧瓦红墙,紧闭的大门上写着“戟门”,旁边有介绍:单檐绿瓦卷棚悬山顶形制,面阔九间。古代天子巡行营帐设戟为辕门,称为“戟门”。孔子追封为文宣王后设戟门建筑形制。清代雍正年间改称大成门,各地州县全部保留戟门称呼。

上高台,从戟门旁边门进入里,又见四方庭院,碧绿琉璃瓦下,两边红色厢房,而靠戟门台阶两边,两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像手臂一样,把满树金色叶子伸向庭院,惹得摩肩接踵的人在这里拍照打卡。庭院尽头是两级石栏围起的高台,高台上是两排六柱两层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雄伟的“大成殿”。拾阶上殿,在殿外上坝上只见殿门上写着“万世师表”,里面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雕像。这里是中国西部孔子文化中心,在棂星门前后两侧刻有孔子语录。从大成殿两边走廊往里走,只见又一庭院,院里蜡梅疏影横斜,错落有致。庭院尽头是“启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的父母。

从启圣殿两侧过去,便见墨绿树掩映着亭台楼阁,一巨型六角石头花盆上,一棵弯弯曲曲的金弹子树,挂满了黄色金弹果,如巨龙从天而降,震撼人心。在院子右边有两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满树金黄下,黑瓦白墙下有一扇洞门,上方白字写着“陆游祠”门前柱头上有副对联“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夙愿未酬。”据说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之外,这是全国唯一纪念陆游的专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于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两任蜀州通判,留下了140多首关于蜀州的诗词和文章。从圆门而入仄巷两边都挂着陆游的诗词。陆游祠是四合院,里面挂满了介绍陆游一生的文字。

从陆游祠出来顺着门右行,依然是亭台楼阁,假山突兀,曲径通幽。只见红黄绿杂树间一幽潭,潭边有楼阁,过石桥,只见房门上写着“山房一水秋潭半”。我走进山房,房窗如画框,房外湖水碧绿,对岸湖边林木倒映湖中如画样,林中阁楼有女弹琵琶,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痴痴望去。想起陆游写罨画池的一首诗句“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长是忆幽期。” 这里便是罨画池,据介绍这罨画池是唐宋时期蜀州州府衙园林,罨画池水域与成都摩诃池同一时期的唐五代原存人工池苑。据记载唐朝时这地方叫东湖,湖中有亭为“东亭”,唐上元元年(760年)在此为官的诗人裴迪在此送客,写诗给杜甫,杜甫写了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里称为罨画池,最早记载是宋朝时期,蜀州江原知县赵抃写的《蜀倅杨瑜邀罨画池》诗中有句“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沿着湖边散步,湖弯曲如9字形 ,湖水碧绿,湖底水草青青,鱼儿悠然,湖心有岛屿,石桥卧波连岛屿,岛屿上有亭台 。

这一路走过来,发现这穿越了千年的罨画池与文庙、陆游祠、园林连在一起。许多穿着古典汉服的女子站在湖畔,一颦一笑只为融入这梦般的画中;不时还会看见妈妈带着“红领巾讲解员”,孩子们用稚嫩声音给游客免费讲解文庙、陆游祠、罨画池的故事。走在罨画池园林里,处处画意诗情,浓浓的文化气息不断涌来。

□何迎春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