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宛若一条青色的丝带,与蜿蜒交错的青藏公路、忽而又现的河流,一同飘过唐古拉山口,连接西藏各族儿女与内地同胞。这条“青丝”上一朵朵铿锵玫瑰含苞待放,她们就是世界海拔最高铁路线上的首支女子探伤班——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女子探伤班”。
青藏铁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其特殊地理环境与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安全保障有着极高要求,必须依靠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探伤检测,才能确保铁路安全运行。探伤工作需具备专注严谨、责任心强的特质,才能有效降低漏判、错判的概率。
“拉萨站‘天窗’已下达,天窗时间17:00-18:00。”随着对讲机中传出驻站联络员的声音,也意味着这场“战争”拉开序幕。
“格(尔木)方无车,拉(萨)方无车,可以上道作业。“嘀嘀嘀嘀”,伴随着探伤仪的声音,队员们的步伐变得坚定而谨慎,此时,“女子探伤班”队员全神贯注地盯着仪器显示屏,仔细分析着传回的信号,为钢轨做着细致入微的“体检”。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意味着铁轨存在潜在的问题,她们必须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准确判断其含义。
这支“女子探伤班”由9名女职工组成,平均年龄34岁。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75后”,也有充满活力的“90后”。2022年,听到要组建“女子探伤班”的消息,公司30余名女职工纷纷报名,最终经过层层选拔,有9名女职工脱颖而出。历经两年时间,她们当中7人成功取得国家认可的超声波钢轨探伤资格证书。
班组长傅玲作为班里唯一取得二级证书的成员,肩负起引领团队的重任。傅玲深知青藏铁路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从筹备“女子探伤班”之初,她就全身心投入。面对复杂的探伤技术和高海拔作业环境的挑战,她总是冲锋在前,耐心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队员们。在她的带领下,队员们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探伤能手。
作为班组里唯一的藏族女同胞,扎西旺姆无疑成为班里的一抹亮色。她是西藏当地人,对这片高原有着深厚的情感,加入“女子探伤班”后,更是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她积极学习先进的探伤技术,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努力跟上团队的步伐。在一次探伤作业中,她凭借着对当地环境的熟悉,敏锐地察觉到一处已经探伤过但仍然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段。尽管当时离该地点相距较远,但她依然坚持再仔细探测一遍,最终成功发现并标记了一处钢轨损伤,及时排除了潜在隐患。
青藏铁路沿线环境恶劣,高海拔缺氧、冻土等问题给探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然而,“女子探伤班”的队员们从未退缩。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她们都坚守岗位,根据年度探伤任务和计划,推着沉重的探伤设备,沿着两条铁轨一步一步前行,为每一寸钢轨做着细致入微的“体检”。为了提高探伤的准确性,她们还常常在下班后聚在一起,研究探伤数据,交流经验心得。在她们看来,这个班组无疑是她们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承担西藏778公里的高原铁路养护任务。其中,青藏铁路唐南段管区全长525.547公里,平均海拔4674米。拉日铁路管区全长252.524公里,平均海拔3800多米。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铁路,“女子探伤班”与雪山、草地为伴,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守护着“天路”安全。自今年上线作业以来,她们负责青藏铁路那曲到拉萨和拉日铁路拉萨到日喀则区间的重点设备检测作业,已累计探伤检测铁路线路150公里、铁路道岔210组。通过对轨道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重点复检,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铁路运行安全。
傅玲说:“看着列车一次次安全正常地运行,大家的付出就值得了。”在男性居多的铁路养护领域,“女子探伤班”的队员们,正在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青藏高原书写属于她们的辉煌篇章,也在用青春和汗水,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线上浇灌朵朵铿锵玫瑰。
□赵桂军 王贺达 余阳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