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小雪意味着冬季正式降临。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这时,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气温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迎接深冬的来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别忘了“养”和“藏”。
养:饮食宜温和平补
小雪气候由深秋向冬季的转变逐渐明显,清晨及夜晚气温明显偏低,寒意更是明显,此时是进补的好时机,当以温暖滋润为主。
热粥、热汤等膳食佳肴由于水分充足,并且富含各种食材的营养物质,易于消化吸收,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要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等。同时,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西红柿、芹菜等。
小雪时节也是肾经旺盛之时,应顺应“闭藏”的规律,多吃些黑色食物,如黑芝麻、核桃、乌鸡、桑葚、黄精等,以固肾藏精。
另外,小雪节气后天地阳气闭藏于地下,而人体的阳气也是闭藏于内,要少吃些辛温动火的食物,以免扰动火气,使阳气不能归根。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如伴有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症者,不宜大量进食麻辣火锅、干锅、烧烤,以及煎炸类食品,否则容易以热助热,使人口鼻干燥,易诱发口腔溃疡、痤疮等。
藏:起居有度,调节情志
小雪开始,阳气进行性衰减,倒是需要提高警惕。由于阳气不断衰减,人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耐力下降,尤其夜晚心悸多梦、怔忡喘促、胸口憋闷、惊醒呼喝、不得安卧,是猝死的高危时段。就运动而言,大雪到小寒,不适合大运动量锻炼,忌大汗。
起居上,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每天能够保证8-9个小时的睡眠。老人晚上八九点入眠最合适,年轻人最好不要超过10点。冬季本来就是一个静养藏守的季节,有效的休息当是这个季节调养的重点。
小雪节气之后,气温在入冬前徘徊,气象学上虽然属深秋,但不能再死守春捂秋冻的老话,当外防寒湿,尤其注意足部保暖,如有手脚冰凉的情况,中药泡洗是个比较好的保健方法,可选用当归、桂枝、艾叶、干姜、伸筋草、透骨草等草药,睡前泡脚。每日一次,时间20分钟,水温40℃左右即可。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可改善下肢循环,促进睡眠,对经常手脚冰凉的人群大有裨益。
亦可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养生保健效果。在足三里、命门等穴位按摩,有助增强肾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腰间按摩,端坐好,将双手搓热,然后置于两侧腰间,上下摩搓腰部30次,以感觉腰部发热为佳,该动作在上下摩搓的过程中可以对命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按摩,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
小雪节气中,天气总是阴冷晦暗,阳光逐渐减少,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状态,甚者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一定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由于天气变冷,很多人不愿再运动了。其实,冬季锻炼仍需坚持。做一些中小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氧操等,不宜大汗淋漓,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人们也可以选择通过增强运动的方式,来达到抵抗寒冷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恰当的运动,就会给我们身体的一些关节部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
□钟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