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游”日益成为公众的“新宠”。每逢节假日,各地博物馆内游客摩肩接踵。一座座博物馆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置身其间,时光的纵轴静静铺展,向前,追溯先辈们的生活与智慧,探寻我们从何而来;向后,畅想未来世界的奇妙模样,洞察我们将去往何处。
“90后”博物馆人李翔、一森的《博物馆简史》以时间为轴,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了18世纪以来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通过解读建筑风格与展陈方式的变迁,力图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博物馆在文艺复兴时期曾是乌托邦式的“知识神殿”,好似智慧的灯塔,汇聚着人类的知识结晶。战争期间,它又化身为“精神庇护所”,为人们在战火纷飞中提供心灵的慰藉。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它逐渐成为城市的“地标”与“名片”。该书以敏锐的笔触勾勒出了这一演变轨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博物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虽然在不断地“变形”和“进化”,但博物馆传递文明薪火的使命从未改变,始终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书中,作者基于自身丰富的博物馆从业经验,结合扎实的理论知识,探讨了博物馆的诸多方面。从早期的博物馆看守者,到如今创意无限的创新者,策展人的职责不断拓展。他们不再仅是展览的执行者,更是艺术理念的传播者,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而在博物馆建筑方面,从传统的追求宏伟壮观,到注重内部功能需求,则反映出博物馆功能定位的变化。
该书还深刻剖析了博物馆当下所处的境遇。在全球化、快节奏的时代,博物馆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繁荣,又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它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文化打卡地,人流量剧增;另一方面,却也遭受定位和价值观的质疑。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位博物馆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诚如该书序言中所写:“日常生活在快速消费品、短暂的名人效应和虚拟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起伏,博物馆中的珍藏体现了持久的价值观和集体记忆,它似乎创造了一个远离当代社会复杂性和释放压力的地方,那些真正的杰作为安静的沉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宁静空间。”
□刘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