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举办。来自北京市16区科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25支代表队、共50名选手同场竞技,角逐最终晋级名额。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逐步发展成为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在往年基础上,今年北京赛区决赛覆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机构群体,其中,最小的参赛选手为小学生;职业上,选手有农民、产业工人,还有公务员群体、医务人员,更好地体现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的有关要求。
升级“实战演习”沉浸式答题
“咳咳,呼吸困难、无法说话……”日常生活中发生梗阻怎么办?“水没过腰间,汽车涉水无法开门怎么办?”……这并不是实际发生的灾难和应急场景,而是北京赛区决赛结合北京公共安全体验馆馆内设施推出的“身临其境——沉浸式必答环节”。为了让选手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本次决赛现场共设置救护场景、地震场景、汽车落水场景、烧烫伤场景和消防场景5个沉浸式必答场景。
作为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复赛首创的环节,“身临其境——沉浸式必答环节”通过实际场景,考查选手的应急救护知识和临场反应能力。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场景设置更具实用性,以居民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应急救护场景为切入点,新增海姆立克急救法、烧烫伤急救操作等考核内容,切实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实用的“急救操作指南”。
当应急自救知识的应用场景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战演习”,选手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树立了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的理念,更切实掌握了安全自救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主题科普演讲让科学知识更“接地气”
“高大上”的前沿科技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也蕴藏着科学知识……为适应科学知识广泛传播的需求,除设置限时必答和沉浸式必答环节,北京赛区决赛还设置了科普讲解环节,由各代表队主推一名参赛队员进行主题科普演讲。
“我是腰椎间盘,有一天,我‘突出’了,怎么办?”“不想被‘栓’住,就趁现在”……在科普讲解环节,选手们或演讲、或两人配合共同展示、或通过现场道具实际演示,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和社会热点,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演,让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科学新知、生活科普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又易于传播,更“接地气”。
演讲过程中,点评嘉宾分别从科学性、语言表达、演讲效果、是否适合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对选手的科普讲解进行打分,并从选题、演讲前准备、讲解形式等方面为选手解读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普演讲。
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氛围
经过“极限挑战”“身临其境”“科普讲解”三个环节的激烈对决,最终,顺义区科学技术协会、平谷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密云区科学技术协会等10支代表队脱颖而出,将与天津市代表队、河北省代表队共同参与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展开巅峰对决。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共设置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赛区,以线上答题与线下决赛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自7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大赛得到了京津冀三地市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其中,线上答题平台设置每日答题、挑战答题等不同方式,进一步增强答题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市民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科学素质。线下决赛则由每个赛区自行组织开展,三个赛区决赛优胜代表队将参与线下总决赛。
为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氛围,北京赛区还协同北京市“16+1”区科协(纲要办)的年度工作,开展17场线下专题科普赛事推广活动。此外,今年线上答题平台特别设置专项竞答获取积分的新规则。截至目前,平台已推出28期专项竞答,涵盖科学家精神、人工智能、防诈反诈、开学第一课、消防知识等内容。目前,专项竞答仍在持续进行中,为12月中旬即将到来的总决赛增添热度。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