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科学应对糖尿病 让健康触手可及
吃柿子不易上火
紫薯的维生素C含量比柠檬高
指甲剪太短容易患甲沟炎
选购儿童牙膏产品 以下4点要注意
开展区域内食品安全总监培训考核
别一天三顿总吃粗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应对糖尿病 让健康触手可及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面对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往往会有诸多疑问:“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办?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血糖监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冰、医师顾钰琳介绍相关知识,让广大职工了解糖尿病,不要让“甜蜜的疾病”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多尿”是指排尿频次增多,严重者每半小时就会排尿1次。“多饮”是指饮水量和饮水频次相较于正常时期都有增加,常感到口干、口渴。“多食”则是在进食后很快感到再次饥饿。虽然进食量增多,但是体重反而快速下降,甚至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4公斤。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且持续一段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所以出现疲倦、乏力、口干、易饥、视物模糊、皮肤瘙痒、多汗、反复牙龈炎、泌尿系感染、伤口迁延愈合等症状时,也需要引起关注。

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首先应提倡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供的膳食宝塔。在保证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做到限盐、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摄入量。

其次,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加日常活动量,建议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要控制体重,尤其鼓励超重或肥胖者积极减重。吸烟者要注意戒烟。保持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糖尿病也是有益的。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使用和血糖监测“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的关键,通过门诊、互联网、社群等途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识别潜在风险,了解应对措施,对于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降糖治疗的基石;但也不是指每天让患者吃得清汤寡水,而是要科学、正确地进行饮食管理。即使使用药物降糖,也要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否则血糖的管理不会理想。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有利于控糖?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非常重要,主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营养均衡,进食高纤维食物,定时定量,合理配餐,口味清淡,戒烟限酒,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占每天摄入总热量的45%至60%,不应过度控制主食。食物的选择上应以谷类食物为主,粗细搭配,每餐可进食一个拳头大小的主食量(熟重),一天吃2至3“拳”主食。土豆、红薯、芋头等食物淀粉含量很高,不能随意进食,若进食,需相应减少一部分主食量。

蛋白质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肉或禽肉,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不宜过多食用。建议每天吃1个鸡蛋,乳类选择无糖、低脂或者脱脂乳制品,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50至150g,约两个手掌心的大小(生重)。

糖尿病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量,尤其是干果类隐形脂肪摄入,建议每天脂肪摄入量不超过25g至30g,约大拇指的一个指尖大小(固态油)。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限制在5g以内。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可延缓血糖、血脂吸收,减少饥饿感,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500至1000g,约等于双手合拢捧起的1捧(生重)。每天进食水果量不超过200g,相当于一个拳头的大小,种类上可以选择黄瓜、西红柿、草莓、蓝莓等含糖量低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休息半小时后进行活动,避免晨起空腹血晕及剧烈运动引起血糖剧烈波动甚至因低血糖危及生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5天。运动时间也可以进行拆分,即每天运动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

如何评估是否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呢?在运动时心率范围为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至70%,运动时感觉微微出汗、气喘即可。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结合抗阻运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哑铃、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此外,在运动前后也需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以预防肌肉和关节损伤。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物品,以免运动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选择宽松的服装和舒服的鞋袜;运动中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加强血糖监测。严重低血糖、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需暂停运动。

□本报记者 宗晓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