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什么我总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手把手教你科学“秋冻”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把手教你科学“秋冻”

 

自古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秋冻”讲究凉而不寒,那么“秋冻”的尺度要如何把握呢?

是否“秋冻”15℃是个坎儿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而提出的。

如果在秋季气温开始回落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力。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如夏秋交替)步调一致时,人体会保持一种阴平阳秘,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如果气温降到15摄氏度以下且持续两周时间以上,就应穿上厚衣服了。

“秋不忙添衣”不是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时,不要急着添衣,如果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会过多地出汗使阳气外泄。当凉风时至突然变冷时,适当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但适当增加衣服以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到了晚秋天气较凉时,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以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为限。如果穿得过少被冻得打寒颤,自然也是不行的。

此外,“秋冻”要讲究地域差异,南北方需区别对待。我国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可继续延长“秋冻”时间。北方秋凉则来得较早,而且昼夜温差变化大,尤其是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感冒。

四个部位不能受凉仍需保暖

“秋冻”是为了促进人体健康,但不涵盖全身各个器官。有些部位,一定要注意重要部位的保暖。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很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需重视。

双脚。脚被认为是人的第二心脏。它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受凉后容易受伤。

这几类人群忌“秋冻”

心脑血管患者: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容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咳嗽、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患者对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此类患者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

胃病患者: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

老寒腿患者: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

□聂勇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