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直属队自成立以来,以打造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公益性救援机构为目标,开展水域、山地、自然灾害救援服务和各类应急救援讲座等活动,现有183名专业救援队员和700多名公益志愿者。作为救援队队长,宛嵬带队参与了多次国内外重大灾难灾害的一线救援工作,获评2024年“应急先锋·北京榜样”。
跨国救援
危难中彰显大爱无疆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接到求救信息后,宛嵬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救援工作,带队奔赴灾区。
救援过程中,在确保队员安全的前提下,宛嵬通过各种勘察手段,率先搜救勘查37处疑似有幸存者的点位,并将准确信息移交当地救援团队、中国国家救援队及国际救援队伍,为后续开展救援行动争取宝贵时间。
宛嵬与土耳其当地军警和志愿者快速部署最佳搜救方案,成功解救出被困在废墟下的一名女性和其两个女儿。在幸存者被移交当地急救中心的途中,通过女性幸存者口述得知,她的丈夫和另一个女儿仍在废墟中等待救援。他迅速组织队员再次用生命探测装备勘查现场,寻找疑似幸存者的信号,最终定位了另一个女儿的房间位置,并立即部署救援方案对现场进行破拆解救。通过与当地军警配合,救援队在废墟中成功打开通往房间的一条通道,但当救援队员钻进狭小的通道抵达女孩房间时,遗憾地发现女孩已经遇难。
整理好心情,宛嵬带领救援队迎难而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疑似的幸存者信号,继续对已经坍塌的楼体进行排查。救援队转移到另外一个方向,对幸存者的丈夫进行搜救。经多方配合,克服种种困难和危险,历经4个小时不断努力,救援队终于成功解救男性幸存者,并移交当地急救中心进行救治。
“虽然语言不通,但当地人看到我们来参与救援,都会向我们竖起大拇指,为我们鼓掌。他们不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但都会看到我们身上的中国国旗。”宛嵬说,希望能通过一次次跨国救援,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力量。
汛情中勇于冲锋
完成多个危险点位搜救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在接到市政府和市应急局防汛备勤工作后,宛嵬多次组织队内防汛水域救援应急演练,提前整理维护水域救援的所有装备,整装待命,做好抗洪第一响应、高效救援的准备工作。
7月30日早9点,宛嵬组织协调备勤队员在重点易发积水的点位进行巡视值守,确保遇到突发事件可以迅速到达并开展救援工作。7月31日,北京持续暴雨,在市应急局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宛嵬组织救援队员第一时间前往房山区救援。
宛嵬组织救援队携带动力舟艇、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绳索救援装备、发电机等装备进入受灾地区,积极协助政府应急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到达受灾点位后,他迅速研判现场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援方案,转运受困人员300余人,顺利完成所有救援工作。
宛嵬清楚记得,在救援队进入一受灾点途中,一段路面被洪水冲垮,一位老人在湍急的洪水中受困无法进退,只能倚靠护栏勉强站立。由于洪水湍急,水中还有冲落的树枝等,情况十分危急。发现情况后,宛嵬立刻勘查研判、制定救援方案,通过连接三辆救援车辆作为锚点,宛嵬不顾个人安危逆水而行,最终成功帮助老人安全脱困。
这天傍晚八点左右,宛嵬带队抵达房山区水务局指挥中心,接受新的救援任务。宛嵬发挥队内越野机动车的通过和机动优势,迅速到达救援点位,全程指挥并参与救援,转运受困人员200余人,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收队。
8月1日,宛嵬带领救援队至河北涿州码头镇重点点位进行救援,克服当地受灾情况严重、受困人员人数多、救援条件困难等不利条件,开展救援工作累计16小时,共转运受灾群众127人。8月2日,宛嵬协调友队继续在码头镇利用舟艇配合大型机械开展救援工作,救援工作时间累计15小时,共转运受灾群众400余人,同时完成两个紧急危险求助点位的搜救救援,顺利解救受困人员2名。
8月3日起,宛嵬把所有人员分为搜救救援组、救灾转运物资发放组、后台协调组,分头开展救援工作。截至8月8日,他带队收发物资20652箱,为码头镇安置点、刁窝乡安置点、百尺竿乡安置点等区域转运救灾物资40余车次,保障物资及时供应到受灾群众手中,惠及20余万人次。
平凡中坚守
传递防灾减灾知识
作为队长,宛嵬始终坚持做好事、做实事,一路带领救援队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一件又一件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实施了一个又一个惠民利民的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每一次求助,宛嵬都尽其所能地完成使命。
“一次次救援的经历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宛嵬说。
宛嵬策划实施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共计开展50多场防灾减灾教育宣讲及演练活动,受益人群达2万余人。他利用自己在一线救援的经验,针对不同人群灵活创新设计不同宣讲课程方案和演练内容,利用宣讲展板、宣讲课件及各种宣讲道具,深入校园和社区,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灾难场景和防灾减灾知识分享给大家,得到多方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帮助他人解决一些问题,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宛嵬说,他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将继续传递爱与温暖,并鼓励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