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双手保持清洁,可切断病原经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洗手,但是有人却不知如何正确科学地洗手,甚至“越洗越脏”。如何正确洗手?有哪些误区要注意?我们请密云区妇幼保健院院感科专职人员王路鑫为您介绍一下。
洗手可以去除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人体的周围被无数的细菌、病毒所包围,有的能看到,也有的看不到,这些细菌或病毒可能通过手上的食物被送入人的身体里;也可能通过揉眼睛、啃手指的坏习惯进入体内;或通过握手、共同触摸同一件物品而导致疾病传播。
正确的洗手方式可清除手部可能存在的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正确的洗手过程,通过手部的摩擦、洗手液的使用、流动水的冲洗,可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洗手方法正确才有效
洗手是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手上清除的第一步,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如下:
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认真揉搓双手,具体揉搓步骤为:
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大: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腕:手腕处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要准确把握洗手时机
什么情况应及时洗手?除了常规饭前便后洗手外,很多不易察觉的时机也值得注意。
吃饭前:双手可能接触到美味的食物,饭前清洁双手更安心。
揉眼睛前:污染的双手接触眼睛,可引起过敏、眼组织损伤,甚至引发感染的可能。
接触婴幼儿前: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接触婴幼儿前需清洗双手保护宝宝的安全。
外出归来后:外界环境复杂,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外出归来正确洗手可保护家人健康。
清理垃圾后:垃圾中可产生大量有害菌种,尤其厨余垃圾,要及时清理,清理后及时洗手。
接触动物或家禽后:接触动物或家禽存在病菌和寄生虫的风险,需严格注意手卫生。
排便、排尿后:可能接触排泄物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即使双手看起来干净,也要正确洗手。
接触公共区域物品后:进入公共区域,接触环境表面时可能发生疾病的交叉传播,尤其高频接触物表面,如,电梯扶手、按钮、门把手等,要及时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后:当要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并将用后的纸巾放入垃圾桶内,可能污染到双手,要用洗手液(肥皂)彻底清洁双手。
洗手细节还需注意
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彻底清洗双手,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注意清洗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部位。
避免在盆里洗手,避免多人共用一个毛巾擦手,以防止再次污染。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