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日前,记者获悉,北京全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力争年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营收规模突破“1万亿”的两个“1万”目标。
专精特新企业达8754家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介绍,2020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启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北京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数量增长14倍,梯队企业快速扩容。2020年底至今,北京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3家跃升至1035家,数量增长近20倍。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数量突破1000家的城市,并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总体来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的发展特征,已成为首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姜广智表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近八成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化特征明显,四成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14家专精特新企业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企业以千分之四的数量贡献了超过中小企业四成的技术创新规模,近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超五成企业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约四成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具有巨大增长潜能。目前全市超五成A股上市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近六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正深刻影响未来投资趋势,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姜广智介绍说,“具体体现在三个‘10’:超四成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超10%,超五成企业深耕主导产品10年以上,超六成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10%,持续引领北京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
姜广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着力在抓培育、抓政策、抓服务、抓提升四个关键任务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抓培育助企,打造梯度培育“金字塔”。建立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从企业资源、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等方面构建评估模型,精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纳入培育视线。针对处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不同梯级企业的发展定位及特点,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不断加速梯次转化效率,形成滚动发展、靶向培育格局。
抓政策暖企,打造营商环境“模范城”。围绕聚资源、促沟通、稳运行,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体系。积极构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用心倾听企业诉求,及时捕捉发展难点,优化政策设计,细化帮扶举措。建立常态化专精特新动态监测体系,月度看动态、季度看趋势、年度看成效,为政策精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抓服务惠企,打造护企成长“生态圈”。持续完善“1个中小企业服务市级枢纽平台+17个区级平台+300家示范平台(基地)+辐射2000余家服务商”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服务网络。依靠“市-区”两级“服务包”制度,打造“服务管家”队伍,全面覆盖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在全国首创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站,已建设110家,形成“五公里服务圈”,试点建设15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助力企业集聚成势、融通发展。
抓提升强企,打造梯队企业“领头雁”。聚焦企业获得融资难问题,加强贷款中心建设,强化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供给,“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7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501亿元,同比增长34.7%。
姜广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加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力争年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营收规模突破“1万亿”的两个“1万”目标。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