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衡量一座古镇最好的标准是“味道”。这种“味道”,不单指舌尖上的快感与愉悦,更多的是指古镇带给游客的多重心理感受。当我来到绍兴四大古镇之一的安昌古镇时,仿佛触翻了在这里蛰伏千年的江南“味道”,丝丝缕缕,浸润着我的身心。
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焚毁,明清时期重建,现已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从明朝中叶开始繁华富庶,直到晚清都是方圆数十里的热闹集镇。镇内建筑风格完全是明清时期的典范,挑檐斗拱、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雨廊骑楼、镂空透纱……目之所及,或形体简练,古朴优雅;或细节繁复,光华四射,为古镇赢得了“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诗意静中得★
按照路标的指示,我从安昌镇的镇口进入。街道两侧均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一眼望不到尽头。走在赭色方石铺成的街道上,最先让人感受到的古镇“味道”是静。这些年来,我走过的古镇不下百余个,但安昌古镇给我的印象却是唯一的:它没有像有的古镇一样有些现代式喧嚣,它仿佛是一位闺中的大家闺秀,透着淑女的娴静与安宁。街道两侧的古式民居大都刚刚打开院门,有的还垂着长长的竹帘。街道上静悄悄的,偶尔有几位游客走过,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地打量着两侧的民居和横贯河上的小桥。转过此街,眼前出现一条穿行于古镇中间的小河,河水碧绿清澈。河宽不过20米,两侧民居枕河而列,沿岸砌着高高的青条石。青条石斑斑驳驳,却闪着一种青凛凛的光,透着一种古气。檐下、窗边,一律摆着桌凳和茶具,有的还挂出了一排排的腊鸭、腊肠以及几只硕大的红灯笼,既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也平添了些许时代气象。
河面水波不兴,几只乌篷船在河中慢悠悠地荡橹前行,船后犁出了一条条水线,荡漾开去。艄公不急不慢,悠闲地摇着橹,不时抬头打量着街边挂出的各式各样的杏黄色布幌。几位老者坐在檐下,边品茶,边欣赏着檐下的鸟笼。几位游客从爬满绿植的桥上走过,不时地选景拍照,他们的身影与小桥、人家、布幌一起倒映河中,顷刻间被乌篷船荡出的涟漪散播开来,仿佛被解读的某种秘笈……街道、民居、小桥、流水、青瓦、绿树……这一切元素伴着古镇的时光,均被放慢下来,最终凝固成了一幅层次清晰的静止油画。
★悠然闲中来★
安昌古镇给我的第二种“味道”便是闲。信步走在古镇的石街上,眼前的店铺鳞次栉比、千姿百态。虽说店铺里人影晃动,但那种忙却是“忙中有闲”:茶坊里,身着简朴服饰的店嫂麻利在擦抹着桌案,身边的茶炉呲呲地吐着热气,几只硕大的粗瓷茶碗闪着釉光;桶匠店内,两位师傅扎着围裙,聚精会神地雕刻着木头,随着刀光闪动,细碎的木屑纷纷扬扬,犹如落雪;老酒店里,伙计们搬出了黝黑的酒坛,转身又在柜上挂出当日的菜肴牌儿;茶馆内,头戴黑毡帽的老人们抽着烟,喝着茶,聊着天,慢慢打量着长街上走过的游客;河边,几位家庭主妇有说有笑地浣洗着衣裳,一圈圈的涟漪随着说笑声荡漾开去……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像是一种旋律,不紧不慢地在小镇里演奏着,透着匠心与闲适,彰显着热爱与憧憬。受了小镇这种氛围的影响,我索性在一处名为“江南人家”的小店里坐了下来,点了一盘腊肠、一碟油墩儿、一份扯白糖、一杯香茶、两个糯米蛋,边品尝小镇的传统美食,边聆听耳畔传来的绍兴乡音,感觉此刻我也成了小镇本地原著民中的一员,坐在沿河的方桌长凳上,看酡红的落日慢慢将小镇染上诗意,看归家的一条条乌篷船将沿河的街灯渐次摇亮……
★沧桑述古韵★
“古”是安昌古镇给我的第三种“味道”。镇中的老街、城隍殿、师爷馆、民俗风情馆等建筑,足可撑起古镇的“古”字招牌。在镇中的每一条街巷、小桥、民居游逛,都像是在阅读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典籍。老街依河而建,长达1700多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有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保留着绍兴最质朴的生活气息。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在这里生活的多是当地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甚至寒暄和问候,都洋溢着古镇的原汁原味。整条老街两廊相连,老店鳞次栉比,无论是美食还是美景,都诠释着安昌古朴的味道。城隍殿位于镇街东端,建于明朝晚期,前后三进,殿宇轩敞,建筑雄伟,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头进五间,山门石柱刻联:“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正殿三间,殿宇高大,屋脊饰“云龙”,中置铜镜,两旁嵌有“国泰民安”四字,翘角飞檐,檐下悬立花边直式蓝底金字“敕封永镇侯李”匾。
师爷馆是清末师爷娄心田的故居,黑漆台面,临河而建,门斗简朴,庭院幽深。前后分四进,高院墙,镂花窗。前厅名“斯干堂”,堂前站着两米高的绍兴师爷青铜像一尊。据史料记载,安昌师爷学识渊博,但从不拘泥于四书五经,上到天文地理,下达人情世故,都能融会贯通,活脱脱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民俗风情馆依托于“走马楼”式宝树堂,辟展室15个,展室内容呈现了古镇上的生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等习俗:水乡社戏、船上迎亲、手工酿酒、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莲花落、腰鼓、猜谜、水乡婚礼、水乡寿宴、搡年糕、裹粽子、灌腊肠、扯白糖……构成了一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古镇风情画,将古镇千年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镇上的众多老店保存极好,不经故意的修饰,镌刻着时光的注脚——生活在这里流淌成了一条亘古的清泉,软化了岁月的侵蚀与尘埃。小镇的“古”体现在各个方面: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古朴典雅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以及集“拱、梁、亭”各式于一体的过街小桥;还体现在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中:一座隐于民居间的古老祠堂,一条垂挂在桥边的枯藤,一块斑驳的青石板,一片长满青苔的檐上黑瓦,一棵虬曲参天的老树,无不见证和书写着古镇的沧海桑田……
时已过午,古镇略显热闹起来。但这种热闹仅是相对而言,回望中,古镇的热闹又传递给我一种“味道”:古朴的底色。古镇从1000多年前一直走到今天,嬗变的是流云与时光,不变的是永恒的味道:说的是吴侬软语,吃的是稻麦菱藕,睡的是雕花木床,戴的是细篾竹笠,穿的是草编蓑衣……
□钱国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