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她和学生相处时亦师亦友,获得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作为物理教师,她的教学水平过硬,14次获得北京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高级教师、德育主任吴爱兄是如何做到教育教学双“优”发展的?
育人:相比成绩,她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吴爱兄坚守基础教育一线2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6年。她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够走进学生心灵,使每名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发展。因此,她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共建班级过程中发生“链式反应”,实现自我生长。
每新接一个班级,吴爱兄都会从营造优美的班级环境入手,通过建起绿植、图书角、心情栏、小组园地,力争让每一面墙、每一个橱窗、每一个角落变得生机盎然。同时,她还会发动全班同学设计班训班徽、定班名,制定合适的班级目标和自我成长目标,让学生描绘心中最美好的班级样子,培养共同的成长愿景。
相比成绩,吴爱兄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她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单独开班会,为成就学生的梦想举办年级活动,也会为学生的课题四处奔波,花费整个下午倾听一个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她的真诚,许多学生心情烦燥时会到办公室找她聊天,学习累了找她吐槽,有了小心思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她。
毕业生郭雅文很喜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每次听到,我就会想到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和最敬重的楷模——吴老师。”
带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在尊重的基础上,吴爱兄会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革班级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在班级新成立之初,她主要采用“部委制”管理制度,带动全班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每项工作都要经过三层会议讨论决策:通过部门会集思广益,实现班级工作全员参与;通过班委会的集中讨论,促进部委之间团结合作;通过班会的集中宣讲,完成班级工作的民主评议。
班级发展走上正轨后,她便调整管理模式,采取班委“双轨运行、岗位轮换”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能力,培养每个人为集体负责的意识,为学生的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班级建设趋向成熟后,她又推出项目制管理方案,班级工作不再有职位和职能的区别,鼓励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遇到事情时自然站出来组建团队,像管理项目一般开展班级工作。
在动态管理的同时,吴爱兄实行多元评价制,坚持将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看重学生在多方面发展,而不局限于单一领域。她在班级中设立不同团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团队中成长,弱化个体评价,转而评价团队,以此淡化学生个人的相互竞争,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期末,除了配合学校开展百名标兵活动以外,吴爱兄还开展“班级之最”评选,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有集体意识、有学习方法、有个人修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近两年,她先后推出“经纶奇葩朵朵大赛”,以及实力少年、榜样人物评选等活动,让学生评选在各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建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她还融合学科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也是吴爱兄做好班级管理的“秘诀”之一。她的方法是把家长工作做在最前面,而不是等孩子在学校出问题再找家长。她积极开展各种家校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
每学期,她都力争与每位家长进行一次一对一的有效沟通,与“问题”学生的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每逢重大节假日,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她会给家长发祝福信息,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付出终有回报。吴爱兄所带的班集体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朝阳区五四红旗支部”等称号。2018年和2021年,她带的两届科技英才班高考成绩突出。2022年,她所带贯通班近百人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市级奖项。
吴爱兄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骨干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等称号。
教学: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14次获得市级一等奖
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吴爱兄还承担着高中物理教学任务,同样成绩斐然。
“教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痴迷,有一种纯粹忘我的投入。”为了上好《变压器》课,吴爱兄把老家闲置的家用电器拆了,只为找到适合试验的变压器;为了上好《动量定理》课,她连续两周泡在实验室,买来大量仪器反复实验。她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会实践探索和严谨认真。
2015届高三毕业生小李回忆,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她能将枯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有声有色。在她口中,光电效应是不听话的宝宝做游戏,电子跃迁是蹦楼梯,就连裂变和衰变都成了她的调侃话题,每次上物理课都是班里最活跃的时刻。
在北京市物理教师基本功、教学实验创新等比赛中,吴爱兄14次获得市级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物理学科骨干教师。
一名高三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吴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还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影响着我们的人格与选择。这些影响比知识宝贵万倍,意义尤为重大。”
“引领学生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享受充实的人生”。在和学生共同成长中,吴爱兄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乐趣,她将继续用伴随思考的行动收获幸福,实现教育的美好价值。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