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首都水文岗位的“硬核95后”
用耐心细心责任心让老年人晚年幸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都水文岗位的“硬核95后”
——记密云水库管理处白河管理所张家坟水文站水文勘测工杨超
 

“一台仪器一根杆,水里一站就半天。”一句话道出了传统水文工作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在首都水文岗位上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始终坚定着对水文工作的热情与初心。密云水库管理处白河管理所张家坟水文站水文勘测工杨超就是其中一位。

及时奔赴,把责任扛在肩上

7月30日,原本平静的一天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大雨致使密云水库入库河流水位渐渐上涨,张家坟水文站全体人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到岗就位,严阵以待,积极投身到紧张忙碌的防汛工作之中。

今年29岁的杨超几天前初为人父,在家陪护妻子、沉浸在喜悦中的他,看着水旱灾害防御预报中的降雨趋势,看到工作群中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发来一条条“收到,马上返岗”的信息,内心陷入了焦急。

看着窗外如注的雨水,一边是最需要他陪伴照顾的妻儿;一边是责任重大、刻不容缓的工作。最终,杨超轻轻吻别了还在睡梦中的孩子,拥抱了妻子,眼中满是愧疚,但语气却无比坚定:“这场雨,我必须回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妻子理解地点点头,没有一句怨言。

回到岗位上,杨超迅速和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全神贯注,密切关注着各项水文数据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和汇报;他穿梭在风雨中,认真检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同事们看到他回来,既惊讶又感动,工作之余,每一个人都表达着自己的敬佩。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的工作,大家不是都回来了。”

兢兢业业,无悔入职初心

2015年,刚入职的杨超被分配到白河管理所从事水文勘测工作。在站7年间,他把张家坟水文站当成自己的家。他从零开始学起,认真对待观测水位雨量、测算流量、编发报文、资料整编等各种日常工作;他不仅要学业务,还要会做饭、干一些自给自足的农活。从“边学边干”到如今的“边干边想”,杨超真正体会到“夜阑饱尝风吹雨,唯留水文勤测观”的艰辛。想起入职时的满腔抱负,他说:“没有一丝后悔,充满干劲与能量。”

紧张忙碌的汛期,夜里下雨河边测流,杨超从不落后;应急响应要求一小时一报汛,他就成宿熬着。2021年汛期中的一次大雨,面对暴涨的洪水、惊人的流速,从未经历过此种情况的杨超心中难免有些胆怯,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全力以赴完成测验任务。他和同事们连续8天昼夜值守,最终成功施测到整个洪水过程。杨超说,经此一役,自己对水文工作又多了一份坚定。

虚心求教,志做水文“尖兵”

在很多人眼中,“90后”们还是一群“孩子”,可不知不觉间,他们也像前辈一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打硬仗,在工作中撑起一片天地。

杨超就是其中一名。平日里,他抓住各种机会提升自我,单位举办的技能大赛他都踊跃报名,每一次职场练兵都有他的参与。面对棘手的问题,杨超毫不退缩,他常说办法总比问题多,业余时间,总能看到他虚心求教的身影。

杨超说,站上的每个人都很优秀,平日里大家总是嘻嘻哈哈,可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坚守下,张家坟水文站在每个汛期都出色完成了防汛任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

“站上7年获益匪浅。”杨超坦言,未来路很长,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水文“绝技”,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水文“尖兵”。

□本报记者 孙艳 通讯员 吴月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