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美玉)7月25日进行的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通过大力推动“非遗+互联网”,电商平台纷纷开设非遗专区、老字号专区,本市已成为非遗产品消费重点城市。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4月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目前,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已建立,十大类型项目齐全。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居全国第一。通过大力推动“非遗+互联网”,电商平台纷纷开设非遗专区、老字号专区,本市已成为非遗产品消费重点城市。
为进一步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提升民生福祉,本市积极拓展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途径,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整合共享、社会利用;推动适宜普及推广的项目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推出一批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发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打造非遗+旅游知名品牌。
执法检查组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有代表性传承人反映,缺乏传承展示场所,代表性项目的知识、技艺传授、展示等传承传播活动受到局限。师徒传承方面,年轻人学艺积极性有待提升。
执法检查组建议,定期开展非遗资源调查,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补充完善非遗档案。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对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抓紧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抢救性记录保存。同时,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疏解腾退空间等拓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空间。